关于将相和的读后感作文

关于将相和的读后感作文

《将相和》这一课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互有联系的小故事,详细地叙述了廉颇与蔺相如之间从不和到和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出的将相和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将相和》读后感1

翻开课本九十一页,引人注目一行字展现在我的眼前——将相和。因为这个题目很有趣,引起了我的读感,“将”是将军吗?“相”是丞相吗?“和”是和亲使者吗?

在课本后的小资料中,我知道了《将相和》一文选自《史记》,作者是司马迁,说起司马迁,我还是有些了解,司马迁创写的《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的大禹,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曾本鲁迅先生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是汉代的人。

《将相和》一文中有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记述了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假意向赵王说,他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与赵国大臣都知道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UI见了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这是,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

之后,蔺相如勇敢地出使秦国,看到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提出举行典礼,拖延时间,叫下人把壁送回了赵国,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贤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都知道,去吧,就怕有危险,不去吧,显得太胆怯。蔺相如就认为应该去,赵王就让蔺相如和他一起去,让廉颇在不远处做好了低于秦兵的准备。秦王以叫赵王为他鼓瑟,并记录下来,以此污辱赵王。蔺相如见此,也让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记录了下来,秦王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让赵王回去。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凭什么他蔺相如靠一张嘴,反倒爬到我头上去了,这话自然就传到蔺相如耳中,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处处让着廉颇,说,秦王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廉颇知道自己错了,就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这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将相和》读后感2

《将相和》这一课通过“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互有联系的小故事,详细地叙述了廉颇与蔺相如之间从不和到和的过程。突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斗争精神和廉颇勇于改过,热爱祖国的品质。

蔺相如在秦国王宫里巧妙地保住了和氏壁;在渑池会上,为维护国家尊严,又以生命威胁秦王,令其为赵王击缶,从这些事中我看到了蔺相如从灵魂深处发出的一种不可泯灭的爱国精神。当他知道廉颇老将军不服他做上卿时,为国家利益着想,尽量不与廉颇吵架、结仇、要与他共同保卫祖国。在这里,蔺相如的宽怀大量和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又与廉颇的居功自傲形成鲜明对比,也致使负请罪认识到错误,和他重归于好。 廉颇老将军知错就改的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完课文,我不禁想起了以前爱钻牛角尖的我。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喝水,突然一位同学冲过来,撞了我,使我呛到了水。我气急了,骂了他一句,他也连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想走开,可是一想:我干嘛得让你呛,你谁呀?一句对不起可不行。于是,我回过头,对着他的脸就是一拳头,他一边遮着通红的脸一边和我打了起来。后来,我们俩被老师叫去了,老师说是我做得不对,不因该因为鸡毛皮的事就出手打人,何况他已经道歉了。当时我还很不服气,觉得老师偏袒他,现在回想起来我当初真是太冲动了。廉颇都还认识到错呢,而我……唉,我以前太没道德了! 其实,忍让也是一种美德,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读完课文,我觉得做人就要和气,不能为了面子,就跟人一吵到底。如果人人都心胸似海,明白道理的话,那世界会多么美好啊!

《将相和》读后感3

学习了《将相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有感而发。文中的蔺相如是多么胸怀广阔、多么机智勇敢啊?而廉颇又是一个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人!这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篇课文让我回味无穷。

课文主要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因为蔺相如在头两个小故事中立了功,所以被赵王看重,提升了蔺相如的官位,比廉颇将军的官位高。廉颇自然而然就不服了,寻着要找蔺相如的事儿。蔺相如就躲着廉将军。大家都看不顺眼了,而蔺相如的一番话,却使大家心服口服,使廉将军心服口服。廉将军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自己真不该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于是,他主动背着荆条去请罪。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读过课文,我脑子里的“记忆书”竟主动翻到了破旧的一页。哦,那些陈年往事不应再去提。可是那件事却让我记忆犹新,我无论无何都忘不了,因为他教会了我很多道理。

那个上午,老师说要开运动会,我和一位要好的朋友兴高采烈地报了名——参加两人三足。大家都知道,这需要二人之间的默契。但是,在一个暴风雨过后的日子,由于我不小心使她摔在泥泞的道路上,她便生气地一发不可收拾。我向她道歉,她仍然哭丧着脸。我也是怒火冲天,就不理她。

老师说,参加项目的同学都要加油,为班争光。这时,我心中一震,心想该怎么办才好,不过我想,他不来主动跟我和好,我就不会理他。一天一天过去了,离运动会开始的日子近了一步又一步。我心急如焚。这时,他出现在我的眼前,主动要和我和好,我才明白自己和他相比有多大的不足。

比赛那天,我和她同心协力,终于取得好成绩。

《将相和》让我更深的明白了好多,我喜欢这篇课文,他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将相和》读后感4

这篇课文,记叙了关于蔺相如的三个小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互助。团结是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互助是互相帮助,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美德和行为,是战胜困难具体可行的方式,对认识与素不相识的人,都一视同仁地伸出友善之手。北朝乐府《紫骝马哥》有一句写到“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意思是一根树枝成不了树木,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不依靠众人的力量,不能成大事。

就说我吧,上次,妈妈因为没有时间去开弟弟的家长会,身为长女的我只好去替弟弟开一次家长会,我刚到正鑫幼儿园门口,一切静悄悄的,除了路上不停穿梭的汽车,我心里打了个问号。是不是来得太早了?一走进教室,就证明了我的猜想是对的。我赶紧找了一个位置坐下。过了一会儿,来的人越来越多,迟到的家长只好守在窗外,看着孩子的表演,心里高兴极了,孩子们眨眨眼,挥挥手,向父母们打招呼。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不一会儿就到了亲子活动,两人三足,先到终点站的前十名可以领取一本精美的方格本。我蹲下身子把我的左脚和我弟的右脚牢牢捆在了一起,笛一声口哨声响彻教师。我连忙拉着弟弟向前跑。好在弟弟能跟我的速度,没有跌倒,排在了前几名,我转头一看,有的家长是拖着孩子跑的,有的家长嫌孩子动作太慢,干脆把孩子抬着跑,而有的家长跑到半路,孩子却摔倒了,最后,我与弟弟轻盈的步伐,获得了冠军的宝座,当能也获得了奖品。

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来受到人们的是赞扬。相反,损人利己是以种破坏团结的行为,历来被人们引以为耻。如果我们能做到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出现不愉快的事情就少了。

《将相和》读后感5

“秀才碰上兵,有理讲不清”,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歇后语。自古以来,文人和武将就像对立的两端,难以和平共处。但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的赵国,那一将一相,一武一文,却同心协力,让赵国被列入战国七雄的行列。

在《将相和》中,“相”——蔺相如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出众的智慧,在众多文官中脱颖而出,步步高升,从一介平民官至上卿。这,就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廉颇不满了。廉颇为人豪爽,总是让蔺相如下不了台,但蔺相如却一再容忍,一让再让。他用自己的言行和宽容之举,每每感动廉颇。直到廉颇负荆请罪,两人成为之交好友。

如果不是蔺相如的宽容谦让,如果没有廉颇的悔过自新,赵国就不会强大起来,也很难立足于七雄之中。正如蔺相如所说:“现在秦国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给秦王攻打赵国提供可乘之机。”的确,秦王三番五次地寻找机会为难赵王,但每次都悻悻而归不能得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有蔺相如和廉颇。完璧归赵前,若不是蔺相如的有勇有谋,珍贵的和氏璧可能已经落入秦王之手了;渑池会上,若不是廉颇早有准备,赵王或许早已身陷虎穴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对国家十分重要又缺一不可的人才,一旦自相残杀,就会让赵国陷入内乱的水深火热之中,也为虎视眈眈的秦国提供可乘之机。

蔺相如的宽容在品德上是高尚的,在国家的危急存亡之秋更是彰显重要。当然,廉颇的“迷途知返”也是难能可贵的。

可以说,这一份宽容,成就了一双英雄的美名;这一份宽容,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这一份宽容,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的精彩;这一份宽容,增添了历史书卷中灿烂辉煌的一页!

宽容,真是人间最高尚的品格!

关于将相和的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