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教学过程和反思

数学课教学过程和反思

《数学课教学过程和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数学课教学过程和反思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2、智能目标:在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化未知为已知”(即“转化”)的数学思想。 3、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探索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明确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要通分”。

  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

  1、三名同学带头饰出场(头饰上分别出示2/5、2/4和3/4),“请同学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队,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1: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因此3/4 〉2/4。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2/5在2/4的后面,所以3/4>2/4>2/5。

  方法2:2/4就是一半,2/5比一半小,3/4比一半大,所以3/4>2/4>2/5。

  (戴头饰的学生按从大到小排队)

  2、又一生带5/8头饰出场,“他应该排在哪里?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示:⑴ 5/8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分了多少份,取了多少份?“取的份数”比“分的份数”的一半还多,说明它应该大于2/4,那么5/8与3/4谁大呢?你是怎样比较的?(学生动手实践)师: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现在请同学们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生汇报。师:我把刚才两个同学说的分数写了下来(3/4,5/6),请你们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自由讨论。

  生1:我觉得这两个分数都是真分数,都比1小。

  生2:我觉得这两个分数都是最简分数。

  生3:我还发现他们的分母都比分子多1。

  生4:我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有同学知道说:这叫异分母分数。)

  生5:我发现3/4到5/6,分子、分母是有规律的,3+2=5,4+2=6(大家很惊奇,这个规律不容易发现哦。)

  师:看来,这两个分数很有特点,他们分子、分母各不相同,如果老师想知道它们的.大小,你准备怎么比?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请大家继续讨论。(老师已经在课前已发了两张白纸,你也可以动手操作)

  学生同桌学习,很认真。但是争论声音很大。

  师:请大家交流各自的方法,可以上台演示。

  生1:我们是通过在白纸上画线段,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和比较的。学生出示了自己用水彩笔画的线段图,大家明显地看到3/5/6。( 这个办法不错。)

  生2:我是想:我们已经学过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现在他们的分母不同,我就想出办法使他们的分母变成相同的。我把3/4---化成9/12,5/6---化成10/12,因为9/12 < 10/12,就容易得到3/4< 5/6 。

  师问:你怎么想到用12 作分母的?

  生2:我想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用12作他们的分母。

  师:同学们对他的发言鼓掌。

  生3:我的想法刚好与他相反,我是把它们的分子化成相同的。3/4化成15/20,5/6---化成15/18,因为15/20<15/18,就容易得到3/4< 5/6 。(大家一致同意:这样做也有道理) 生4:我们两个是通过举例比较的:我班共有48人,其中的3/4就是36人,而5/6就是40人,显然36<40,所以3/4< 5/6。

  生5:我们剪了两个相同的圆,表示出其中的3/4和5/6,通过重叠,得到了3/4< 5/6。 生6:我们也是从刚才的数轴上得到启发的,我们看到3/4比1/2多1/4,而5/6比比1/2多1/3,因为1/4< 1/3,所以3/4< 5/6。

  生7:我们也是画的数轴,但是我们把3/4中的每个1/4平均分成了3份,而5/6中的每个1/6平均分成了2份,这样就很容易看到3/4=9/12,5/6=10/12,因为9/12<10/12,所以3/4< 5/6。(哦,他忽然想起了什么,我与第2个同学的方法有点相似。)

  还有吗?学生争论不休,课堂里很是热闹。

  ……

  师:我很高兴看到大家想出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3/4与 5/6的大小,但

  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如果我们的身边没有了白纸,没有了圆片,也不允许我们画图,那我们怎么样来比较呢,你觉得哪些方法比较可行呢?

  学生一致认为第二种、第三种方法。

  刚才这个题目就是书上的例3。现在请大家看看书,书上是怎么说的?从书本上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的概念。

  四、迁移应用,强化新知

  1、把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通分的方法,那我们来做一做吧。[实物投影例题,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实物投影集体订正]

  2、练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3、快乐园: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百米赛跑,甲用了 分钟,乙用了 分钟,丙用了 分钟,他们三个谁跑得最快?

  [此题先出示两个人的提问两个人谁跑得快,再出示三个人的提问三个谁跑得最快]

  教学反思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争论辩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想,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教学的民主性,效果很好。所以我想: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

  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在获得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学生们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反思等方式获得了对通分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最大收益不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发现了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各种关系和科学知识,形成了对某些侧面的更深理解,以及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提高了自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并没有完成教学设计的内容,但是在讨论着用什么样的数作公分母时学生获得了对用最小公倍数作公母好处的体验。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用最小公倍数作公母好因为计算简便,有的学生说用两个分母相乘的积作公分母因为这样不容易找错公分母,有的学生说用分母的公倍数作公

  分母……看着学生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我心里笑开了,因为学生已真正投入到对数学神秘王国的探索中。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还得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设计的这个情境让学生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其中有我这节课要讲的通分母,为了让学生能进入通过的学习,我硬把学生拉回了通分母的方法,这样在学生的脑子里就会想:为什么一定要学习通分母而要通分子呢?在这里是否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地,使学生体验到通分母的优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若用加减法引入,是否又提高了要求呢?

2、三年级上的《数学广角》磨课收获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集合的数学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1、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在不改变例题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把例题统计表中的名单换成本班学生名单,他们感到十分亲切,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培养学生交流、纠错的能力。 教学时,我设计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出第二小组的人数,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中,不同的解法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在经过交流思考后,学生不仅找出了问题,并改正了错误。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3、重视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课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重视发散学生的思维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在学生认识了韦恩图以后,我非常关注学生根据韦恩图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最后的课堂练习中,除了完成教材设计的两题,还增设了两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拓展题,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3、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教学反思

  在我所任教的初一年级里,我每两周一课时给学生上数学学法的指导课。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桥梁。总之,初一是学生知识奠定的根基时期,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课堂与课后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日后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4、教学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1、复习要注重针对性。无论复习时间长短、内容多少,在复习时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要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行查缺补漏。

  在复习之前要先仔细分析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哪些知识掌握得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哪些知识有可能遗忘。然后再有针对性的组织复习,使学生都有收获,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复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2、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

  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要学习的问题。先让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在遇上学生有疑惑或理解有难度的问题时,让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穿插其中。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交流讨论中被激发起来,人人参与到解决问题的队伍中,在交流讨论的同时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相关知识点,这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及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都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这个大环境下,谁都不想落后,学习效果会比较理想。往往到复习的最后关头,我总感觉时间紧任务重,讲课时,不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其实后来知道上好一节复习课的关键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类型的题,而是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多少知识。知识的消化需要时间,所以,在课上给学生留思考时间的同时,学生也必然争分夺秒地收获了知识。

  3、教师个人要树立创新观念。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练习题的复习要运用一题多拓,培养思维和深刻性,防止就知识复习知识,就题论题,满足于会解层面上。引导学生一题多变,深化思维的灵活性,防止简单机械和单调的重复劳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一题多解,提高思维的独创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运用逆向思维去探索问题的结论,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此外,还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思维创新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复习课的任务很艰巨,我会先试着做到这三点,相信在过程中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待于在我今后的复习课中探索和总结,积累经验,快速成长。

5、上好数学习题课的数学教学反思

  习题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习题课的教学,可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消除困惑,纠正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系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学的目的,如何上好一堂习题课呢?

  1、把握选题的准确性?

  (1)注重教学小结,克服选题的盲目性。

  教师在编选例题前,对近一阶段的教学做些回顾与小结很有必要。小结应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对于“教”而言,要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知识到位了没有,教学方法是否妥当,问题的提出以及知识形成,对于“学”而言,要了解学生的对重点内容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思维训练如何,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等等

  (2)把握基础。选题要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围绕基础这个中心进行策划,要控制运算量,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真正有效地发挥习题的功能

  (3)控制难点。一般来说,作为平时的习题课,题目的综合性不要过强,这是因为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有的学生尚未完全理解和掌握,题目背景较深,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的新知识多,思维可能跟不上,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丧失信心选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采取分步设问方式,这样学生易理解,易成功有利于学生思考兴趣,有助于学生把问题搞懂

  2、重教学的启发性?

  (1)启发要适时、适度。

  教学中若教师一出题就急于启发,这种提前启发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因为在此时多数学生还在阅读和理解题意之中,思维尚未进入分析题阶段。有的教师在启发的同时已把解题思路详细地进行分析,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这样的启发对于学生的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要沉住气,不妨停一停,让学生先思考,问一问,揣摩一下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动向,把握启发的时机和着眼点

  (2)启发要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对于一道题,教师要善于通过层层启发,使问题不断得到分解或转化,或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联想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切忌“一言堂”、“满堂灌”要善于营造宽松有趣,生动活泼的思考气氛,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让学生想。一方面,在问题的关键处要让学生想到,另一方面,要能提出尖锐的问题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特别是要鼓励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思考,哪怕是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也是可喜的,不要怕学生走弯路,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对于把一个问题搞懂、搞清搞透是非常有效的

  (2)让学生练。一道例题给出后,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应停下来,让学生先想后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点拨,设置思维梯度,要看一下学生练的情况,看看学生是否都理解了题意,思维的着眼点如何,主要困难在什么地方,以对总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再对例题启发,讲评,就会有的放失。

6、数学课教学过程和反思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2、智能目标:在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化未知为已知”(即“转化”)的数学思想。 3、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探索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明确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要通分”。

  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

  1、三名同学带头饰出场(头饰上分别出示2/5、2/4和3/4),“请同学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队,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1: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因此3/4 〉2/4。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2/5在2/4的后面,所以3/4>2/4>2/5。

  方法2:2/4就是一半,2/5比一半小,3/4比一半大,所以3/4>2/4>2/5。

  (戴头饰的学生按从大到小排队)

  2、又一生带5/8头饰出场,“他应该排在哪里?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示:⑴ 5/8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分了多少份,取了多少份?“取的份数”比“分的份数”的一半还多,说明它应该大于2/4,那么5/8与3/4谁大呢?你是怎样比较的?(学生动手实践)师: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现在请同学们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生汇报。师:我把刚才两个同学说的分数写了下来(3/4,5/6),请你们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自由讨论。

  生1:我觉得这两个分数都是真分数,都比1小。

  生2:我觉得这两个分数都是最简分数。

  生3:我还发现他们的分母都比分子多1。

  生4:我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有同学知道说:这叫异分母分数。)

  生5:我发现3/4到5/6,分子、分母是有规律的,3+2=5,4+2=6(大家很惊奇,这个规律不容易发现哦。)

  师:看来,这两个分数很有特点,他们分子、分母各不相同,如果老师想知道它们的.大小,你准备怎么比?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请大家继续讨论。(老师已经在课前已发了两张白纸,你也可以动手操作)

  学生同桌学习,很认真。但是争论声音很大。

  师:请大家交流各自的方法,可以上台演示。

  生1:我们是通过在白纸上画线段,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和比较的。学生出示了自己用水彩笔画的线段图,大家明显地看到3/5/6。( 这个办法不错。)

  生2:我是想:我们已经学过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现在他们的分母不同,我就想出办法使他们的分母变成相同的。我把3/4---化成9/12,5/6---化成10/12,因为9/12 < 10/12,就容易得到3/4< 5/6 。

  师问:你怎么想到用12 作分母的?

  生2:我想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用12作他们的分母。

  师:同学们对他的发言鼓掌。

  生3:我的想法刚好与他相反,我是把它们的分子化成相同的。3/4化成15/20,5/6---化成15/18,因为15/20<15/18,就容易得到3/4< 5/6 。(大家一致同意:这样做也有道理) 生4:我们两个是通过举例比较的:我班共有48人,其中的3/4就是36人,而5/6就是40人,显然36<40,所以3/4< 5/6。

  生5:我们剪了两个相同的圆,表示出其中的3/4和5/6,通过重叠,得到了3/4< 5/6。 生6:我们也是从刚才的数轴上得到启发的,我们看到3/4比1/2多1/4,而5/6比比1/2多1/3,因为1/4< 1/3,所以3/4< 5/6。

  生7:我们也是画的数轴,但是我们把3/4中的每个1/4平均分成了3份,而5/6中的每个1/6平均分成了2份,这样就很容易看到3/4=9/12,5/6=10/12,因为9/12<10/12,所以3/4< 5/6。(哦,他忽然想起了什么,我与第2个同学的方法有点相似。)

  还有吗?学生争论不休,课堂里很是热闹。

  ……

  师:我很高兴看到大家想出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3/4与 5/6的大小,但

  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如果我们的身边没有了白纸,没有了圆片,也不允许我们画图,那我们怎么样来比较呢,你觉得哪些方法比较可行呢?

  学生一致认为第二种、第三种方法。

  刚才这个题目就是书上的例3。现在请大家看看书,书上是怎么说的?从书本上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的概念。

  四、迁移应用,强化新知

  1、把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通分的方法,那我们来做一做吧。[实物投影例题,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实物投影集体订正]

  2、练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3、快乐园: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百米赛跑,甲用了 分钟,乙用了 分钟,丙用了 分钟,他们三个谁跑得最快?

  [此题先出示两个人的提问两个人谁跑得快,再出示三个人的提问三个谁跑得最快]

  教学反思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争论辩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想,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教学的民主性,效果很好。所以我想: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

  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在获得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学生们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反思等方式获得了对通分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最大收益不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发现了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各种关系和科学知识,形成了对某些侧面的更深理解,以及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提高了自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并没有完成教学设计的内容,但是在讨论着用什么样的数作公分母时学生获得了对用最小公倍数作公母好处的体验。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用最小公倍数作公母好因为计算简便,有的学生说用两个分母相乘的积作公分母因为这样不容易找错公分母,有的学生说用分母的公倍数作公

  分母……看着学生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我心里笑开了,因为学生已真正投入到对数学神秘王国的探索中。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还得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设计的这个情境让学生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其中有我这节课要讲的通分母,为了让学生能进入通过的学习,我硬把学生拉回了通分母的方法,这样在学生的脑子里就会想:为什么一定要学习通分母而要通分子呢?在这里是否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地,使学生体验到通分母的优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若用加减法引入,是否又提高了要求呢?

数学课教学过程和反思这篇文章共24251字。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