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十一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课标十一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课标十一册语文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人教课标十一册语文教学反思

  一、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

  首先,我从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关系入手,为合作学习做精神准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应该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我总是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之前,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关于搜集张家界资料的小组合作。在合作中,作为一名合作的参与者,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同学们一起上网浏览;和他们一道做资料整理等。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同学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愿意与我一起讨论与解决,也敢于对我的看法提出质疑,师生间进行合作与交流成为了可能。

  其次,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形成平等氛围。

  在小组合作中,组员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是他们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在班级中引导学生平等互助、相互尊重,以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往成绩好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独领风骚。成绩较差的同学存在着自卑心理,往往是一言不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从平时出发,让这些差生多表现自己的优点,使他们自己树立信心,让那些优生发现他们的长处。

  本课时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使合作学习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是:老师扶得太多了些,还有本节课的反馈和评价不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学习合作积极性不高。

  5《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第二课时是通过学习詹天佑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感受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感受詹天佑的杰出。因此,我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

  一、自主阅读开凿隧道的段落,根据文字的描述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开凿隧道的示意图,并做好文字说明的准备。

  二、模拟工作布置会,再现詹天佑的工作布置会的情景,工作人员心中若有疑虑和意见可以当场向提出,由詹天佑予以解答。

  三、共同讨论工作人员提出的疑虑。

  在“工作人员”充分质疑和“詹天佑”耐心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对詹天佑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开凿隧道发出了衷心的赞叹。讨论最后,还遗留两个问题“詹天佑”无法当场圆满解答:1、开凿居庸关隧道,从两端向中间凿进之时,倘若两部分隧道因位置不同,无法接通怎么办?2、当隧道开凿到一半时,上方的岩石塌陷下来怎么办?

  对于第一个问题,“詹天佑”只是一口否定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而怎么不会发生却明显的底气不足。我觉得这是让孩子们进入文本,细心琢磨的好时机。于是,我要求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能从课文中找到决不会发生此事的有力证据。不多久,孩子们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如(生一:上文勘测线路时就提到“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作人员之口。” 詹天佑的工作态度这么严谨,这么一丝不苟。开凿隧道这么重要的事情也绝不会出半点儿差错的。)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碰撞,激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9《穷人》教学反思

  其一,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体会人物的内心。

  作者在描写桑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描写:让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或者从旁边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她的心跳得很历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外还用了幻觉描写“仿佛有人进来,桑娜一惊!”景物衬托“古老的钟嘶哑地敲……”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从文中找出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桑娜的美好品质对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出这样写作的妙处。我以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应该是可行的。

  其二,如何围绕“穷人”做总结。

  这篇课文围绕课题,从穷人桑娜和渔夫人穷心灵却很富裕的对比描写中赞扬了广大穷人善良美好的品质。无论是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还是从情感的体验上引导学生在课文结束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是必要而且必须的。

  我以为,用学生开课前的一个提问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学生定能从几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回顾,此时老师再设计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渔夫掀开帐子,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又会和桑娜说些什么?他们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请你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学生带着意犹未尽的情绪和开放的问题结束课文学习,又带着新的思考走进新课堂。

  16 *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

  ,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通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情况想象如果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况下您会怎么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老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本课课文比较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但从实际教学来看并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几处重点语句分别让学生体会嘎羧的怀旧、英勇、善良育忠诚等,但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

  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师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我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一、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二、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本节课里,我是这样处理的: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总之,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 综合性学习》教后记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要求是: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根据我们前两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经验,在活动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我特定开了个班会:专门讨论如何制定活动计划,并详细制定小组分工安排。我还向同学们推荐研究中国古诗词的相关网站和书籍。

  因为准备充分因此这次综合性活动完成的较好。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出了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其他课堂和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大家都有了一些收获,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让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得更好。

  不足之处是:学生家中没有电脑,老师推荐研究中国古诗词的相关网站只能利用学校的电脑室来查阅,这要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很好的利用资源,以致于不能够很好的拓展如诗歌交流会进行受到阻碍。

  21《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第一,充分的让学生读。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尝试析疑、评价、研讨、感悟,够接受知识的更新、学习方法的辅导,同时尝试做简单的学习汇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能力训练的过程。

  第三,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文学完后进行创编献给海鸥老人的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失败之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首先是对学情把握不足。新班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不熟悉,胆怯害羞不敢发言;不能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课堂气氛沉闷。

  其次,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不到位。

  最后,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急于求成,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定教!

  25《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学习深奥的文言文,我尝试用朗读法入手,读出味道,读出情意,读出韵味。

  我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读三遍,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品出意境,品出心境,品出德性。

  整堂课,我还引领着学生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最后再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2、人教版语文第三册《识字》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杨树之歌》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适于朗诵,而且要求背诵。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课后马上就能将诗歌背诵下来,在背诵过程中还能将诗的韵味读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第二天早读时都能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可有少部分的学生只能背出一句半句,或者结结巴巴的半天才背完。这么大的差异,该怎么办呢?对那些掌握得快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可对那些没能背出的学生就该指责吗?指责他们就能背出了吗?——不,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他们尽力了,可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背不下。所以,我告诉他们:你朗读这首诗歌时很有感情,只要你花心思,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将它背下来的,老师相信你能行,你什么时候会背了,自己来找老师背诵,好吗?在接下去的几天里,那少部分学生陆续来找我背诵,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不妨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要求,让他们跳跳、伸伸手就能触摸到各自的胜利果实。在识字教学中也一样,要求识的字,有些学生写一遍就会了,就没有必要让他们抄写好多遍;有些学生写二遍、三遍还不会,就应要求他们多写几遍,直到掌握了为止。

  每位学生都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裳”,教师应当好“裁缝”,为他们“”,客观地量体裁衣对待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3、人教版语文第三册《识字》教学反思

  识字6属词串类识字,共12个词语,分为四组,要求会识会写的只有3个。但这些词串内涵丰富,分别展现了祖国各地不同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自豪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景观,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和物产丰富。

  教学流程是:

  一、初读词串,读准字音,读通词串。

  二、精读词串,读懂词意,读出画面。

  三、融读词串,把握全景,进行拓展运用。

  四、自主识字写字。

  任何一课识字,不能仅仅“就字教字”“就字识字”,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让识字成为学生沉重的记忆负担,对识字失去兴趣与愿望。而应该“把字教丰厚”“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基于这一点,所以教学本课,我意图借助图画、音乐及教师适当地讲解等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中轻松愉快地识字,让词语与学生的生活建立丰富而紧密的联系。另外,识字6整体感强,词语排列规律明显,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有这么一点,即让学生能够体会祖国的地域辽阔、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我意图让学生在适当而巧妙的语言训练中,在创设的丰富的情境中有所发现和体会。

  关于识字。识字6虽然只有3个生字,但在备课时我却发现这3个字其实很难教,用形和义结合的方法吧,似乎又很难说,用追本溯源的方法吧,又似乎找不到源头,然后我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换偏旁记字法也就是用熟字记忆法和编顺口溜记字法,主要是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记忆方法。

  关于写字。我一直认为写字其实是用心费力的苦差事,需要有毅力。一二年级孩子每天要写那么多字确实很辛苦,但我认为“提笔就是练字时”“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应成为学生的座右铭,而我们的学生写字时往往心浮气躁,急于完成任务,不能静下心来用心观察用心揣摩。要想把字写好,必须反复地“观”,反复地“记”,直至将整个字的形态刻印在脑海里才行。所以每次写字前我都会要求学生静静地观察,等会发言,唯有静才能有效地揣摩记忆。而且我认为像写字这种技能性的教学,必需教师示范性的引领,教师要以身示范,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愿望,比如我们每天在黑板上的板书以及学生作业中的批语都应该一丝不苟、工整美观,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对书写产生一种自觉追求,而不是指令性的说教和大声地呵斥。写字的好习惯是“模仿”出来的。

  总之,识字教学要遵循汉字的构造及识记规律,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4、人教版语文第三册《识字》教学反思

  前几天,我执教了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识字5》,这个单元侧重的是词串教学,而本课就是由一组与大海有关的词语串成的韵文。我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识字和认识事物。12个词语都有相应的插图,学生图词结合,容易萌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所以教师需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观察大海里的事物。在看图识字的过程中,重在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加强识字的效果。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通过老师对大海诗歌般的描述,初步欣赏大海,感受大海的美,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以学生乐意参加的律动形式,创设情境,愉悦情感。让学生感受自然美,表现自然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在教学时,我还以在图中找词语的游戏形式学习词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很快地掌握知识。

  识字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认识生字,更重要的是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一些词语进行说话训练。如: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贝壳?能不能就它的.颜色和形状说说?再如:珍珠是什么样的,谁来说说?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海鸥在海面上飞翔,你觉得它会对浪花说些什么呢?再如: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贝壳?

  另外:本课的教学重在阅读。教师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图文对照,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习识字方法,增强学生识字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引情入境,我注意到用诗般的语言,带领学生走入再造想象的天地,愉悦身心,受到启示。让学生自己感受、体验,寻找、发现大自然的美,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飞跃,人性之美在升腾,创造的火花在闪耀,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意境营造得很足,学生却读不出韵味,这是以后我在教学中需要大大加强和引导的地方。

  最后,识字教学肯定是重在识字,上完课后,吴主任评课说,写字环节还不够机智,不能最好地发挥孩子的识字能力,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认字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而如何人让学生清晰地记住所学的字,我们还应该下很大的工夫。如:”沙”字,为什么是三点水加一个少字?如果能说得更明白,我们一定可以更好地记住它,我们可以说是:”水少见沙子,这样学生便非常明了,也可以记得很深刻了!”另外,吴主任还教给我很多让孩子记字的方法,在此不能一一详尽,但是却能让我受益良久。

  作为一个新人,应该注意积累点点滴滴,祝我们都有所获!

5、人教版语文第三册《识字》教学反思

  这两年来都是从事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其中遇到过很多的困惑,也通过逐步的学习、探索解决了心中的疑惑。但是识字教学一直是困扰我心头的一个疑团——如何才是高效的识字教学课堂?

  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教学,在这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识字教学是一个最难操控的环节。虽是一年级同时入学的,但是学生在识字基础、能力上相差甚大。就如目前我所带的这小小的18人班级,班中学生在识字能力上相差悬殊:识字悟性高、能力强的学生语文书中的字已经基本掌握,而且已经掌握了很多很难的字词;而识字能力弱的学生连上课学过的、上学期教过的字都很快忘记了。寒假里,当谈起上小学二年级小侄女的学习情况时,表哥表嫂满脸忧愁——平时背课文、儿歌朗朗上口的孩子就是学过的生字记不住、容易忘记,致使语文成绩平平。“字”是语文运用的基础,连“字”都不会写的学生谈何运用?但是为何学生之间识字的资质相差如此大?是方法问题?抑或是学生的记忆力问题?结合这些情况,这学期对于识字教学、巩固方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多种识字方法结合——掌握基础提升优秀

  总结识字的几种方法,无非是“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以这三种方法为基础,对每课生字进行归纳,让学生学生在比较中识字。同时,利用这些方法“变”出的各种字又能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生字,引导优秀学生掌握更多新字。

  二、课外:遵循遗忘规律——及时巩固强调复现

  从心里学方面来看,人的遗忘规律是呈“曲线状态”——先快后慢。由此,想要学生能更好的记住生字,就要通过“复现”的形式来呈现所学生字,帮助巩固。不知从哪位老师关于一年级识字巩固方面,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方法:星期二复习星期一学过的生字,星期三复习星期一、二学的生字,星期四复习星期一、二、三学的生字,星期五复习星期一、二、三、四学的生字,而星期一复习上星期学过的所有生字,通过这样的“复现”方法能很好的巩固所学生字。不知这样的方法效果如何,还在试用中,期待效果……

  三、课文:与书籍的接触——儿歌故事增加识字

  遵循上学期的方法,在班级中继续进行“每日一儿歌”、“每日一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增加识字量。在儿歌诵读、故事接触中,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了更多的生字,而且也逐渐了培养了语感。

  这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习获得的识字方法,希望通过这种“多管齐下”的识字方法能解决班上学生识字差距大的现象。

6、人教版语文第三册《识字》教学反思

  《识字五》是由五则谚语组成。它的教学目标是在识字和写字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收集谚语的兴趣。结合本课的教学环节,谈谈我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创设了愉悦可持续型的氛围,让学生走入“谚语王国”,先去认识我们的老朋友,再学习新谚语朋友。识字中,通过和字宝宝交朋友,并坐上“识字列车”一同去游览“谚语王国”。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立,学生有了一种“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感觉。他们主动地学习,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趣味识字,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创设谚语王国的情境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励他们同桌合作识字,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进入“快乐列车”的游戏中认读不带拼音的字,后半步通过“蚂蚁运食忙”的游戏让学生趣味识字,加强巩固。

  3.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探究,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还学生真正“读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整个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灵性服务。

  1.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多表达。

  2.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利用图标“我能读准。”“我能读流利。”“我能读好。”来推进教学。

  3.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4.读书形式多样。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 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机智。

7、人教课标十一册语文教学反思

  一、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

  首先,我从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关系入手,为合作学习做精神准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应该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我总是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之前,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关于搜集张家界资料的小组合作。在合作中,作为一名合作的参与者,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同学们一起上网浏览;和他们一道做资料整理等。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同学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愿意与我一起讨论与解决,也敢于对我的看法提出质疑,师生间进行合作与交流成为了可能。

  其次,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形成平等氛围。

  在小组合作中,组员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是他们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在班级中引导学生平等互助、相互尊重,以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往成绩好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独领风骚。成绩较差的同学存在着自卑心理,往往是一言不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从平时出发,让这些差生多表现自己的优点,使他们自己树立信心,让那些优生发现他们的长处。

  本课时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使合作学习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是:老师扶得太多了些,还有本节课的反馈和评价不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学习合作积极性不高。

  5《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第二课时是通过学习詹天佑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感受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感受詹天佑的杰出。因此,我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

  一、自主阅读开凿隧道的段落,根据文字的描述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开凿隧道的示意图,并做好文字说明的准备。

  二、模拟工作布置会,再现詹天佑的工作布置会的情景,工作人员心中若有疑虑和意见可以当场向提出,由詹天佑予以解答。

  三、共同讨论工作人员提出的疑虑。

  在“工作人员”充分质疑和“詹天佑”耐心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对詹天佑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开凿隧道发出了衷心的赞叹。讨论最后,还遗留两个问题“詹天佑”无法当场圆满解答:1、开凿居庸关隧道,从两端向中间凿进之时,倘若两部分隧道因位置不同,无法接通怎么办?2、当隧道开凿到一半时,上方的岩石塌陷下来怎么办?

  对于第一个问题,“詹天佑”只是一口否定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而怎么不会发生却明显的底气不足。我觉得这是让孩子们进入文本,细心琢磨的好时机。于是,我要求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能从课文中找到决不会发生此事的有力证据。不多久,孩子们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如(生一:上文勘测线路时就提到“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作人员之口。” 詹天佑的工作态度这么严谨,这么一丝不苟。开凿隧道这么重要的事情也绝不会出半点儿差错的。)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碰撞,激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9《穷人》教学反思

  其一,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体会人物的内心。

  作者在描写桑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描写:让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或者从旁边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她的心跳得很历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外还用了幻觉描写“仿佛有人进来,桑娜一惊!”景物衬托“古老的钟嘶哑地敲……”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从文中找出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桑娜的美好品质对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出这样写作的妙处。我以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应该是可行的。

  其二,如何围绕“穷人”做总结。

  这篇课文围绕课题,从穷人桑娜和渔夫人穷心灵却很富裕的对比描写中赞扬了广大穷人善良美好的品质。无论是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还是从情感的体验上引导学生在课文结束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是必要而且必须的。

  我以为,用学生开课前的一个提问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学生定能从几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回顾,此时老师再设计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渔夫掀开帐子,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又会和桑娜说些什么?他们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请你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学生带着意犹未尽的情绪和开放的问题结束课文学习,又带着新的思考走进新课堂。

  16 *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

  ,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通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情况想象如果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况下您会怎么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老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本课课文比较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但从实际教学来看并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几处重点语句分别让学生体会嘎羧的怀旧、英勇、善良育忠诚等,但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

  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师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我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一、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二、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本节课里,我是这样处理的: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总之,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 综合性学习》教后记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要求是: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根据我们前两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经验,在活动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我特定开了个班会:专门讨论如何制定活动计划,并详细制定小组分工安排。我还向同学们推荐研究中国古诗词的相关网站和书籍。

  因为准备充分因此这次综合性活动完成的较好。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出了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其他课堂和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大家都有了一些收获,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让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得更好。

  不足之处是:学生家中没有电脑,老师推荐研究中国古诗词的相关网站只能利用学校的电脑室来查阅,这要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很好的利用资源,以致于不能够很好的拓展如诗歌交流会进行受到阻碍。

  21《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第一,充分的让学生读。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尝试析疑、评价、研讨、感悟,够接受知识的更新、学习方法的辅导,同时尝试做简单的学习汇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能力训练的过程。

  第三,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文学完后进行创编献给海鸥老人的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失败之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首先是对学情把握不足。新班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不熟悉,胆怯害羞不敢发言;不能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课堂气氛沉闷。

  其次,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不到位。

  最后,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急于求成,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定教!

  25《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学习深奥的文言文,我尝试用朗读法入手,读出味道,读出情意,读出韵味。

  我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读三遍,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品出意境,品出心境,品出德性。

  整堂课,我还引领着学生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最后再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人教课标十一册语文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共46651字。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