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妨碍 是什么

自我妨碍 是什么

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阻、自我设限,西方心理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国内只有 深圳大学的李晓东教授等少数学者在近几年内进行了研究。

国外最早对自我妨碍进行研究的 是berglas和Jones,他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把自我妨碍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 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 和选择。

”自我妨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像学生在考试之前不努力学 习而四处游玩或声称身体不适,其实这个时候个体很可能在进行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策略同归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自我妨碍是个体故意给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可以 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归因策略。

但归因是在成就结果出来后个体对这种结果所做的解释,自 我妨碍是发生在成就行为之前,为了给预期可能的失败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不是对实际失 败结果的事后合理化,正如李晓东教授所说的“自我妨碍是归因的基础,而不是归因的本身 ”。

例如,考试成绩差是由于缺少复习时间,这是归因,但如果故意游玩,以 便把缺少复习时间作为可能发生的失败的借口,这就是自我妨碍行为。

“自我妨碍”是指有时人们给他们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有通过采取行动或者选择目标来提高对失败作外部归因的机会,从而避免或减轻失败的消极含义。

  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归因策略。

学生会有意地采取不努力等行为来妨碍自己的学业表现。

这样在失败时避免对自己作缺乏能力的归因。

自我妨碍的动机在于控制自我归因或他人归因。

男性使用自我妨碍策略要多于女性。

防御性的归因模式、成绩目标取向、低自尊争不确定性的评价反馈是导致自我妨碍的重要原因。

  常有学生成绩越差,越是不学习。

用“自我妨碍”这一现象来解释很有意思,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意识中的确是运用了这一策略。

  有些成绩不良的学生,几乎完全放弃了主动学习的念头,他们上课总是开小差,或是睡大觉,即使老师告诉他说“这题就是明天的测验的第15题”,他们也充耳不闻,只是有时迫于压力应付一下老师做做样子。

  学生不学习,考试会失败:很明显,他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用心的学习,而不是因为他的能力差。

  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借口。

为了不让学习成绩差归结于自己能力的不足,学生宁愿放弃努力学习。

更有甚者,有的学生故意引起老师对他的公开批评,这种公开批评对这个学生来说有这样的含义:大家看见了吧,我真的是没有认真学习。

(这时教师批评学生不学习,正中他们的圈套)

  对于这样的学生,为了鼓励他们,我会象很多老师一样这样说:“你很聪明,可是你就是不学,成绩怎么会好起来?只要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学得很好。

”我发现这样的教育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学生也许会这么想:“老师都认为我聪明。

如果我努力学习成绩没有什么起色,这反而会证明我不聪明。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