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城》中人性的缺陷美

浅谈《边城》中人性的缺陷美

  浅谈《边城》中人性的缺陷美

  ——以沈从文理想人性与现实人性的对比分析

  一、沈从文的人性观

  正如沈从文所言:“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用优美、健康、自然来形容他所认同的人性——灵与肉的统一,并将他所崇尚的人性通过对湘西世界的人性关怀写进边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沈从文以表现湘西的独特韵味为主题,通过描绘湘西世界讴歌自然人性。以《边城》为例,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世界: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村百姓、勇敢的少年、纯洁的少女,没有一个意象是不美的。通过对湘西风情和人物的描写,沈从文为我们展现了湘西世界中人民的美好品德以及人与人之间淳朴的爱。正是这种美好,流露出的是人世间最自然的、最朴素的人性;另一方面,沈从文又批判了在都市生活影响下显得病态的人性,他将这些受都市文化影响下所表现的缺乏生命力、压抑欲望的人性的缺陷统称为阉寺性。以《八骏图》为例,沈从文通过对八个教授的刻画,展现了都市文化下虚伪的、病态的人性,批判了都市文化对人性欲望的压抑,深深地表现出他对这种自私、虚伪的厌恶。

  沈从文一边歌颂人性的美丽,一边批判人性的虚伪。他将自己对人性的思考放入了他的文学世界中,而乡村世界和都市人生两种不同的文学世界就像是沈从文希腊小庙的骨架,它们看似对立矛盾,但更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向,也是沈从文观照人性的两个不同维度。因此读者在阅读他的《边城》时,能够通过现实人性的角度,对他作品世界中的理想人性进行对比和批判,使对人性的思考不仅仅停留于作家塑造的美好形象,而是以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角来进行人性的观照。

  二、《边城》中人性的矛盾分析

  (一)从民俗文化角度分析

  《边城》中的民风是淳朴和清新的,沈从文笔下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中保持着最原始最真实的自然状态。小说在开篇用了较多的笔墨刻画边城小镇的民俗风光,用简洁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边城人民的生活情趣,描绘了边城人民表现出了健康、自然的人生图景。“然而边城的人性美、人情美的基调主要来源于作者的主观讲述与判断。”换而言之,《边城》中沈从文在真与美的价值取向中,对于美更具倾向性,因此,我们对边城中的人性进行缺陷性分析——即通过现实人性对沈从文理想人性的批判,以展现人性的自然,使得读者不会对作者所塑造的人性产生疏远感。

  1.商品文明对人性的影响

  “杂货铺卖美孚油及点美孚油的洋灯,与香烛纸张。油行屯桐油。盐栈堆火井出的青盐。花衣庄则有白绵纱、大布、棉花以及包头的黑绉绸出卖。”这是文中描写的边城城外河街的情况,其中出现了许多外地的产物,如美孚油、洋灯、黑绉绸等。由此可见,商品文明其实已经通过商业贸易融入了边城人民的日常生活。而在大多数读者的印象中,边城人民以一种与都市文化格格不入的形象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沈从文想要展现给读者看的湘西世界有关。但是沈从文并不避讳将真实的场景展露于读者面前,因此在进行主线写作之前,用一定的篇幅来写边城小镇的真实生活环境,点亮从理想回归现实的出口,引导读者从理性角度进行人性的观照,使得作品的主题不拘泥于沈从文所设定的世界,而是一个开放的,融合了理想与现实的湘西世界。

  2.传统娼妓与边城中船妓的人性对比分析

  沈从文对船妓的刻画不同于老舍在《月牙儿》中对妓女形象的刻画。《月牙儿》中的描写了妓女的苦难生活,揭露了金钱与肉欲的丑恶面貌。而沈从文笔下的船妓,反而透露出浓浓的人情味儿,其中也不乏对她们品行的赞美。如文中所说:“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近于糊涂一点罢了。”尽管在《边城》中主要体现的是她们的重义轻利和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及不因金钱和肉欲出卖自己的灵魂的光辉人性。但是这些船妓依旧是泪水与欢乐交融。从现实角度出发,她们的命运仍然是悲剧的,而作为底层人民的悲哀在作品中是遭到弱化的。正因如此,能够读者带来更多的遐想及深入的思考:船妓的命运会因为淳朴的人性而得以改变吗?通过不完美上午人性进而引入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在这里得以体现。因此,边城的人性并非完全沉浸在理想之中的,而是游离于美好理想与缺陷现实之间,是真实且自然的。

  (二)从感情的角度分析

  1.亲情与爱情关系中的人性体现

  小说在开篇就交代了翠翠母亲和父亲的悲剧故事。从道德角度来说,翠翠母亲和父亲的决定是自私的。第一,抛弃家中长辈,未能尽到子女的责任;第二,丢下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未能尽到作为父母的责任。但是这样的选择,并非无法理解。在那个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婚姻恋爱自由是困难的。翠翠母亲背着父亲与军士发生关系,在那个时代理应是不被容忍的。但是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里,忠厚的父亲选择平静地对待这件事情,并在女儿死后将翠翠抚养成人,还尊重翠翠的意愿为她挑选夫婿。这个走向的设定饱含了沈从文的人性观中对于“灵肉协调”的看法,他认为翠翠父母的自然结合是无罪的。《边城》通过翠翠父母的自私选择来表现其尊重正常欲望的人性观,而这种人性的设定与现实的矛盾更能引发读者对于现实有关传统婚姻制度的理性思考。

  2.人际关系中的人性体现

  人际交往作为《边城》中的重要叙事线索,边城小镇中人物之间的态度变化也是耐人寻味的。沈从文所构造的边城人民都是以淳朴大方的形象出现的,哪怕是船妓这种社会底层人物也不例外。沈从文对于边城人民的人性塑造也基于他的人性观,且符合他想建造的湘西世界的基调。例如船总顺顺及他的两个儿子对待翠翠和爷爷一直都是大方有礼的,这十分符合边城人民的形象设定。但是天保意外死亡后,顺顺和傩送对翠翠及爷爷的态度有了相当明显的转变。因为站在亲人的角度,正是爷爷过度操心翠翠的婚事,间接导致了天保的死亡。因此,顺顺及傩送的态度变化完全符合自然人性的变化规律。借此不妨大胆设想,如果顺顺一家由于人性的完美设定,将天保的死完全归咎于意外,并帮助傩送追求翠翠。那么这样的设定会不会使得小说的情节过于理所当然呢?而完美的爱情故事带给读者的精神麻痹是没有悲剧爱情所带来的冲击和反思大的。因此,通过边城人物人性的原始设定与现实人性的矛盾,使得小说情节发展更为合理,思考价值更强。

  三、结语

  《边城》构建了一个清新淳朴的湘西世界,明净澄澈却流露淡淡的忧伤。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性中不完美的、带有缺陷的一面与美好的一面相生相融。正是得益于《边城》中这种理想人性和现实人性的冲突,人性光辉和人性缺憾的交融,更能使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真实与自然。在当前浮躁的都市文化影响下,《边城》的现实与理想、真实与不真实、缺憾与美好得到了更深刻的凸显,也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自身和社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