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的预习”

什么是“有效的预习”

从某个角度看,预习是个学生个性化活动过程,学生的年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的差异包括兴趣爱好的不同,预习的侧重点和预习的结果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这就要求我们,对诸如预习指导、预习导航这些设计要多分层次。

从宏观层面讲,预习层次包括小学不同年段对预习所要达到的水平的具体量化;微观层面讲,它要能适应班级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力的孩子。

要避免预习程式化带给学生的疲劳,我们的预习设计应该因文、因人,找寻学生发展的准确基点。

其实我在想,本学期的评价手册中的预习导航它也只是给我们老师提供的参照。

  预习的有效性表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真正地把预习看做学生的一种自主真实的前学习,学生一定怀揣着很多问题和期待,那么课堂教学就应该顺应关照学生在预习中所达到的高度。

课堂的伊始的起点是学生预习后的,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多数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又迫切希望解决的那些。

有效的预习除了本身的有效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将其体现出来的,只有这样,课堂的教学环节才可能精简,课堂的教学重点才能凸现。

  有效的预习需要引导与反复。

教是为了最终不教,这句中隐含着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知识,亲身去尝试验证,在尝试、验证中提升自身能力,产生出新的渴求。

几乎每个成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去处理某件事,并不是对其处理方法了如指掌就能很快大功告成的,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真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就启发我们,不同年段的预习应该有着明确的要求,学生的预习需要在老师、家长等指导下强化,进而形成一种能力。

  有效的预习是以自我为主,但我不认为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身的单打独斗,他完全有理由也有权利去拿来主义。

这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中,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去获得新知、新解,但是预习中字典、网络、各类工具书、家长、同学等等,这些都是预习的媒介,我们要引导孩子去用,而且鼓励他们常用,最终形成一种习惯和品质。

预习并不是靠天收,预习的能力和水平需要随着年级的增加不断地提升。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环节才会有实质性的精简的基础和可能。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