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宰相的区别是什么? [历史话题]

丞相和宰相的区别是什么? [历史话题]

丞相

官名。

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

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

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

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

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

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

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

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