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一共打了8年,其实安禄山死得早,死因不忍直视

安史之乱一共打了8年,其实安禄山死得早,死因不忍直视

安史之乱:安禄山早早被亲儿子所杀,为何还能持续8年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一个国家的兵力是需要有一个格局,唐朝国土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公里,所以就需要养更多的兵,但同时又不能过度的挥霍国库,所以哪支军队用在哪个地方?应该怎么用?就成为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唐朝养兵的特点就在于外重内轻。

外重内轻

所谓的外重内轻,其实就是唐朝把兵力的重心放在了边疆地区,去防范外国的进攻,而在京师的核心城市,唐朝防卫很薄弱,因为发展到唐玄宗时期,唐朝的百姓已经数百年不知兵,国家太平的局势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唐朝的调兵。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有百万雄师去震慑周边的小国,但如果自己的人发动叛乱,那么就会出大问题,而安禄山就是抓住了这样的一个好机会,跟史思明一起发动叛变,这两人一人姓安,一人姓史,所以是安史之乱,这便是这场叛乱的由来。

8年内战,但实际上安禄山早就死了

安史之乱一共持续了8年,虽然安禄山是安史之乱中绝对的主角,但是除了策划发动这场叛乱之外,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个人的影子,因为安禄山死的很早,仅仅在发动叛乱一年多之后,安禄山就已经死在了兵变当中。就好比是唐朝只防外敌不防内患,安禄山也是如此,杀死他的人正是安禄山最信任的儿子安庆绪。

关于安禄山这个人的叛乱,其实是因唐朝的民族政策非常的开放包容,安禄山虽然手握三个兵镇,麾下军队将近20万,但他自己是一个胡人。可能是因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又或许叛乱更大的原因是军政合一,在边藩重镇当中,为了加强当地军队的战力与秩序管控,唐朝给了节度使兵权的同时也给予了政治权利,这样一来,他们自然就成为了独立于中央的威胁。

史思明

名为安史之乱,那么除了姓安的,姓史的同样应该有故事,史思明手里的军队在10万左右,跟安禄山遥相呼应,给唐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安禄山死后,其实安庆绪并不相信史思明能够为自己所用,所以在谋划夺权。不过史思明消息很灵通,一听事情不太对,然后就立马投降唐朝。

他这个人也是鬼的很,因为虽然表面上已经投降了,但是他没有做出任何的退步,此人依旧是属于独立于唐朝军政体系的一个大将军。这个举动孤立了安庆绪,导致对方受到的压力更大,但史思明自己却分毫无损,后来他疑心再起,认为唐朝也信不得,于是二度造反,当然了,对唐朝而言,说好的投降却没有要交兵力与权力的意思,信你才有鬼了。

同样的死法

本来第1次安庆绪跟史思明的合作由于双方各有小算盘,于是就没有达成,但是第2次由于唐朝围剿的压力太大,所以他们再次被迫占到了同一阵营。但其实大家都不相信史思明是有原因的,这家伙真的是两面三刀,好不容易达成了战略合作,天真的安庆绪却被史思明所杀,他统一了叛军的势力之后,直接自立大燕皇帝,希望借此与大唐抗衡。

说来也是讽刺,史思明跟安禄山的死法是一样的,都是死于兵变,而且都是被自己的儿子所杀的,史朝义是史思明长子,就是他一手谋划了兵变杀死老父亲。多次叛乱再加上内部家族的割裂斗争,叛军势力一度十分混乱,所以在这一次叛乱发动的第8个年头,唐朝军队终于是平定了所有敌人。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