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伦兹力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洛伦兹力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洛伦兹力的应用》的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洛伦兹力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洛伦兹力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对这一节的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有兴趣来学。

  教这一节时,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带电粒子垂直入射匀强磁场会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2、掌握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

  3、知道速度选择器和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4、知道回旋加速器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我设计以下问题:洛伦兹力的大小表达式、方向判断及带电粒子以速度平行或垂直射入匀强磁场后,粒子的受力情况;猜想带电粒子垂直飞入匀强磁场的运动情况;通过什么方法能观察到电子的轨迹?

  再次是合作探究,设计如下:

  观察洛伦兹演示仪,播放视频。

  电子射线通过充有稀有气体的玻璃泡时,可以显示电子的径迹。

  展示洛伦兹力演示仪,解释工作原理。

  观察不加磁场时带电粒子的轨迹,并分析成因。与学生讨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受洛伦兹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且在同一平面上。洛伦兹力在速度方向没有分量。带电粒子运动速度大小不变。引导学生回顾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对比带电粒子运动的情况。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恰好由洛伦兹力提供。因此猜测带电粒子运动轨迹为一个圆。

  圆周运动由运动周期和轨道半径描述,从轨道半径的角度出发,我们写出洛伦兹力大小

  表达式,以及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表达式。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由此得出

  轨道半径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

  然后观察演示仪验证猜想。

  回顾轨道半径表达式,影响轨道半径大小的因素包括入射速度,磁场强度,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带电量。

  改变入射速度和磁场强度分别会如何改变轨道半径的大小?

  最后,介绍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质谱仪工作分两步:带电粒子从电场中获得速度;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过程。测得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结合已知电场和磁场强度,即可得粒子荷质比。

  从粒子的层面,进一步深入到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引出回旋加速器的介绍。可以设计问题引导:1、怎样给粒子加速;2、怎样节省空间;3、怎样确保加速。

  最后设计了典型例题以供学生练习。

  对本节课的反思:

  1、 对这节课的教学安排要两节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2、 学生对场的结构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遵循的规律也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简单一般方法,但是对场的知识的综合应用还存在了定难度。

  3、 对研究粒子的现实意义还不够清楚。

  4、 本节中涉及到的速度选择器、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学生印象不深。

  5、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展示图片,并反复强调这些仪器的工作原理极有可能出现的考题类型

2、《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本节课在谈话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对例题进行探索,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释应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解题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2、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探索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价值

  1、师:同学们,大家平时放过东西吗?

  2、请大家分一分彩旗吧。(课件: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要把它发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已知两个班人数相等,如何分比较合理?)

  注:学生一般会按平均分的方法解答,教师就可追问:这样分配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叫什么分法呢?

  3、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不同量来进行分配的。

  注:教师用谈话的方式,以两班分配植树任务的事情为事例,分步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发表见解,体会平均分只是一种分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更为合理的分配方式。这样结合旧知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探究教学

  1、探究例题

  呈现例题,根据学生的建议,共同完成例1

  师: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按3:2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两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2)分析题意:按3:2的比例分给两个班栽植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方法

  第一种:60÷(2+3)=12(棵) 12×3=36(棵) 12×2=24(棵)

  第二种:2+3=5

  60×3/5=36(棵) 60×2/5=24(棵)

  注: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两种解法,对于学生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的解法,老师应给予肯定。而重点放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答的方法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

  3、思考:如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呢?

  讨论: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实际是要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检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将感性的解题经验归纳,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关键是被分的总数和分配的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教材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既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又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发展点,它们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又有它独特的价值。在谈话导入环节中,设问如何分配植树任务才合理?引发学习的思维,发现平均分之外的另一种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十分必要。教学中先是观察分析这类题型的结构,并讨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步骤。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规律,并反思遇到不同的问题,应选择哪种方法比较合适。这样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课本第52页~53页的例2、例3,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老师今天向学校图书室借来50本图书准备分给我们班的男、女同学,请同学们说说该怎样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有可能得出男、女同学各分25本,实际上就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

  2、复习铺垫:我们班的男生30人、女生20人,人数不同,你说这样平均分合理吗?该怎样分才合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象这样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比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自己改编):六年级向学校图书室借来图书50本,按3:2分配给男、女学生,男、女生各分得多少本?

  对照课本例2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由各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来共同解答。

  师引导:

  (1)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本图书,男女生按3:2进行分配。)

  (2)男女生分得本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本图书中,男女可分3份,女生可分2份,一共是5份,男生占总数的5分之3,女生占总数的5分之2。)

  (3)你能求出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吗?怎样求?

  引导学生进行自己解题。

  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例2的解题过程,再次质疑

  3、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并且把书上的例3做完整。

  (5)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奶糖、水果糖、酥糖和占500千克什锦糖的几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3题。

  2.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四、作业。练习十三第2、4题。

4、《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X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5、《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有些好的教学片段,往往在不经意间被你瞬间捕捉。而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必须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方法的落实,学生思维的启发。

  比例分配应用题刚上完。我对此有些想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积累一点有用的东西,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一、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导课问题有价值。我处理如下,有45只苹果分给六(1)班的男女同学,你们自己打算怎样分。这样的问题比较开放,不以条条框框限制学生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引导问题有价值。如能否根据比例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来解决比例分配应用题等。问题必须提在点子上,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解释问题的解决。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就在于师生之间的解释清晰明了的程度。

  二、营造机会,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联系导课问题,营造机会。抓住按男女生人数来分作为契机,六(1)班男生21人,女生24人,以班级实际联系比的知识,让学生自编符合课时要求的应用题。拉进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启发学生思维,创造距离机会。

  创设跳一跳摘“桃子”的机会,以小坡度多元化来解决问题。如运用多种方法解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引导。看一下班级的具体人数能解决问题吗?这种是什么方法呢?

  三、提供线索条件,让学生尝试摸索

  如比例分配应用题解答方法不是一种,赛一赛谁的方法多,并给自己的方法取个名好吗?再如男女生人数比是7比8,你知道了什么?也可以接着给予提示。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想象。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方法。

  四、倡导学生相互解释,验证方案地可行性

  现在的学习,是多渠道、多元化、提倡终身学习的学习。学生最终必须得依赖自己,而不是教师,因此他们不得不学会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的绝对权威,判断学生的是非。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应用一些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后,针对自己不足提些疑问,希望我的教学反思上交后,帮助我解决一个疑问。再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1)、课文规定一课时的内容我能否分两课时上,比如情况出现在公开课。

  (2)、方法多样化,是否能够照顾到后近生。

  (3)、上课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有时学生的方法确实可行,但你不能很好的解释,该如何处理。

6、《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X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

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比的应用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7、《张平《面积的应用》教学反思

  《面积的应用》是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为此,我在教学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了解铺地砖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丰富数学知识,再现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同时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能生动、主动、创造性地发展作好了轻松的准备,张平《面积的应用》教学反思。为此,我在教学时课件演示铺地砖的过程,让学生对铺地砖从感观上有一个清楚地认识,为以下解决问题起铺垫作用。

  由于学生目前只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所以对于地面的面积和地砖的面积取值范围有所限制,同时又考虑到想让学生用真实的数据来亲身体验铺地砖,所以创设了为小蚂蚁客厅铺地砖的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学习新知的积极性。接着以我家要装修为例,让学生为我家算一算需要多少块地砖,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独立解答的过程中,一方面我考虑到部分优等生可能很轻松的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但是考虑到部分部分后进生可能不理解,感觉很吃力。于是我设计了温馨提示:

  1、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

  2、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借助画图的方法画一画。这样既为优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又为后进生提供了实际操作,真正理解了铺地砖的铺法。因此我为学生充分准备了学生每人一组长12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纸(代替地面),另外每人一张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代替地砖),让学生真正的去体验铺地砖的过程,但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如:有的学生用客厅的面积除以一块地砖的"边长,有的学生没有进行面积单位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还有的学生换算后除法计算不够准确等。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能解决的疑问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许多学生在汇报时反思到用卧室的面积除以每块地砖的边长而造成的错误。

  我发现学生在这里的问题较大,就在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说说你觉得怎样可以求出地砖的块数?并板书:卧室的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地砖的块数。然后及时追问到:“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以先练后导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了有效的赋予动力功能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8、第三《《圆的面积》教学反思》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旧引新,渗透“转化”思想

  在学习新知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学生猜测后,再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将其中一个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动手剪拼好后,选择其中2~3组进行观察对比,发现如果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就越

  接近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对比圆形和这个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剪、拼图形和原图形的对比,将圆与拼成图形有关的部分用彩色笔标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四、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从而感受知识的形成。

  五、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课本中的例题,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第一,基础练习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第二,提高练习收集了身边的实际内容,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得到灵活运用;第三,综合练习既联系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已知圆周长,先求半径,再求圆的面积),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每一道练习题的设置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注重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

  但本节课的新课时间过长,使得练习不够充分,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

9、《百分数的应用的》的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百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百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百分数的应用》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应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何沟通百分数与分数等数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成了本单元学习的目标。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以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口,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索算法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其实质是用一种特定的形式(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无论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关键都是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把什么量看作标准,即我们通常说的单位1。

  例如:求A是B的百分之几?是A与B两个量直接比较,以B作标准,列式:AB;求A比B多百分之几?可以理解为求A比B多的部分相当于标准量B的百分之几,可以用(A-B)B,也可以用AB-1。其实两种算法、两种思路最终都是求A比B多的部分相当于B的百分之几。至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涉及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增加了百分之几、降低了百分之几等等,只要同学们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含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都是一样。

  二、以分数乘法的意义为主线,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算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是解决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关于纳税、利息、折扣的实际问题,还是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都离不开对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只有切实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并沟通各种具体方法之间的联系,才能对百分数的应用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例如:纳税就是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从实际问题中寻找数学问题,如营业税是按营业额的5%上缴,即求营业额的5%是多少,把这种数量关系纳入原有的经验系统,学生就会想到用乘法计算。关于利息和折扣的实际问题也是如此,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求什么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进行思考。如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基本数量关系是原价80%=实际售价,根据乘法算式因数与积的关系,想必同学们会清楚,当告诉我们原价怎么求实际售价,如果知道实际售价也不难求出原价。

  解决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以下两点。一数量关系理不清;二为图省事,该列方程不想列方程。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根本还是要抓住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乘法计算。如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可以得出男生人数80%=女生人数;十月份的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可以得出:九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20%=十月份的用水量。从这些关键句里我们一定要找准单位1,即理解题中的百分数是表示什么量的百分之几,然后再理清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为了降低理解难度,请同学们在分析题意时,首先要加强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充分利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个基本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列算式还是列方程解题。

10、《洛伦兹力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洛伦兹力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对这一节的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有兴趣来学。

  教这一节时,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带电粒子垂直入射匀强磁场会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2、掌握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

  3、知道速度选择器和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4、知道回旋加速器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我设计以下问题:洛伦兹力的大小表达式、方向判断及带电粒子以速度平行或垂直射入匀强磁场后,粒子的受力情况;猜想带电粒子垂直飞入匀强磁场的运动情况;通过什么方法能观察到电子的轨迹?

  再次是合作探究,设计如下:

  观察洛伦兹演示仪,播放视频。

  电子射线通过充有稀有气体的玻璃泡时,可以显示电子的径迹。

  展示洛伦兹力演示仪,解释工作原理。

  观察不加磁场时带电粒子的轨迹,并分析成因。与学生讨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受洛伦兹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且在同一平面上。洛伦兹力在速度方向没有分量。带电粒子运动速度大小不变。引导学生回顾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对比带电粒子运动的情况。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恰好由洛伦兹力提供。因此猜测带电粒子运动轨迹为一个圆。

  圆周运动由运动周期和轨道半径描述,从轨道半径的角度出发,我们写出洛伦兹力大小

  表达式,以及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表达式。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由此得出

  轨道半径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

  然后观察演示仪验证猜想。

  回顾轨道半径表达式,影响轨道半径大小的因素包括入射速度,磁场强度,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带电量。

  改变入射速度和磁场强度分别会如何改变轨道半径的大小?

  最后,介绍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质谱仪工作分两步:带电粒子从电场中获得速度;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过程。测得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结合已知电场和磁场强度,即可得粒子荷质比。

  从粒子的层面,进一步深入到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引出回旋加速器的介绍。可以设计问题引导:1、怎样给粒子加速;2、怎样节省空间;3、怎样确保加速。

  最后设计了典型例题以供学生练习。

  对本节课的反思:

  1、 对这节课的教学安排要两节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2、 学生对场的结构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遵循的规律也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简单一般方法,但是对场的知识的综合应用还存在了定难度。

  3、 对研究粒子的现实意义还不够清楚。

  4、 本节中涉及到的速度选择器、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学生印象不深。

  5、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展示图片,并反复强调这些仪器的工作原理极有可能出现的考题类型

《洛伦兹力的应用》的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共31382字。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