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终生遗憾:三顾茅庐力邀诸葛亮,却错过了一堆世外高人

刘备的终生遗憾:三顾茅庐力邀诸葛亮,却错过了一堆世外高人

三国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很多士族、寒族的英雄在此时风云际会。各路诸侯之中,刘备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的起点很低,最初只是个"织席贩履"的平民,后来却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了一方霸主。一开始起兵时,他没有任何战略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瞎闯荡,虽然小有名气却始终难成大事。后来有了诸葛亮的辅佐,才让刘备步入正轨。所以说,能够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是刘备一生最大的幸运。

但是福兮祸所依,得到诸葛亮的同时,刘备也很遗憾地错过了好几个天下大才。如果真的把这些人全部收在自己门下,蜀汉的情况将是另一个样子。

首先就是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是荆州外乡氏族的代表,常年受本地豪强蔡瑁的排挤,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只能无奈地当一个隐士。可实际上,他的才能,世人难以窥项背。水镜先生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博学多才,强如诸葛亮,便是出自他门下;大名鼎鼎的凤雏庞统,也曾走路两千里来专程拜访他。水镜先生有识人之明,对荆州的才能之士心知肚明。如果他肯倾力相助刘备,完全可以帮他打造一个更强的人才团队。恐怕盛极一时的曹操幕府,也未必能够与之相抗衡。

这么一个神仙级的人,刘备确实也曾倾力相邀。但是水镜先生心性清高拔俗,不想卷入世间的纷争。他对刘备的帮助,终究停留在了推荐人才的层面上,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东汉末年的格局。这不仅是刘备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

其次就是所谓的"诸葛四友":博陵人崔钧崔州平、颍川人石韬石广元和徐庶徐元直、汝南人孟建孟公威。这四人都是诸葛亮的挚友,每个人都有着很高的才能。如果能得到他们辅佐,刘备必会如虎添翼。

崔钧崔州平,出仕比较早,曾在袁绍的账下做过谋士。董卓进京废立皇帝之后,袁绍和他交恶。于是董卓想要杀袁绍,可是袁绍跑得快,早已不见踪影。董卓为了泄愤,就把崔钧的父亲杀了。崔钧听闻此事后悲痛欲绝,他认为是自己害死了父亲,所以执意回家乡务农,不再出山惹祸。他走的时候,袁绍极为舍不得,可无奈崔钧去意义绝,最后袁绍只能放行。

石韬石广元、徐庶徐元直二人,都是出身人才扎堆儿的颍川郡。徐庶曾经帮过刘备,效果还不错。在《三国演义》中,徐庶用计击败过曹将吕旷、吕翔,斗阵战胜曹仁,取得樊城,表现不输于后来的诸葛亮。而曹操的谋士程昱,甚至说徐庶的才能十倍于自己。石韬石广元的能力,则与徐庶不相上下。按照诸葛亮的点评,这二人都可以胜任刺史、郡守的职位,但实际上,诸葛亮有些低估了二人。在诸葛亮归附刘备之后,这二人都北上去了曹操那里,徐庶在西北任职,石广元则任典农校尉。诸葛亮北伐时,听说了两位老友的情况,不禁感叹说:"曹魏是人才太多了吗?怎么这两个人不被重用?"可见二人,绝非是刺史、郡守之才那么简单。

至于孟建孟公威,史书的记载更为简略。只知道这个人在诸葛亮出山后,也选择了到北方为官。后来孟公威确实做到了凉州刺史,征东将军,并且"有治名",是个不错的官员。想想他能和诸葛亮、徐庶、崔钧等人为友,水平必然也不在几人之下。

很可惜的是,这些人各有各的无奈,都和刘备擦肩而过。三顾茅庐之时,刘备先遇到崔钧崔州平,攀谈之下觉得是个大才,便诚邀加盟。可崔钧想起老爸的惨死,百般推脱,最终仍然留在荆州乡下;而石韬和孟建,也受到刘备的倾力邀请,可估计是压根看不上他,所以就没答应。对这些人,如果刘备也拿出对待诸葛亮一样的毅力,死缠烂打,也未必不能请他们出山。而徐庶确实是不可能了,他的母亲被曹操所抓,只能选择离开刘备。

失去了这一干神人的扶持,刘备的人才队伍只能用"捉襟见肘"来形容。为了夺取益州,诸葛亮、法正、庞统三大谋主全部随刘备入川,荆州只能交给关羽一个人去防守。如果此时崔钧、石韬、孟建三人有一个人在,能够帮助关羽出谋划策,也就未必会有日后的"走麦城",诸葛亮的《隆中对》就还有实现的可能。而三国的历史,肯定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