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避讳习俗研究有哪些方法

中国古代避讳习俗研究有哪些方法

避讳是封建时代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习俗。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了尊敬君主、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说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来加以回避的一种习俗。

这种习俗,在古书用字上造成了许多混乱,给我们阅读古籍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因此,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对古代的避讳习俗很有必要认识了解。

避讳起源较早,至少在春秋就有了。

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左传》《礼记》及《孟子》等书对避讳也有记载和论述,但在整个先秦时代并不普遍。

秦统一六国之后,帝王的地位急剧升高,避讳才逐步盛行起来。

从秦汉到唐宋,避讳的趋势是愈来愈严,在宋代达到极盛。

并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还另外规定了一些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臣民必须遵守使用,否则就要砍头问罪。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