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凡事应该谨慎俭朴,越是鼎盛时期越要收敛

曾国藩:凡事应该谨慎俭朴,越是鼎盛时期越要收敛

曾国藩身居高位、权倾朝野,给整个曾家也带来了极大的荣耀。但曾国藩时刻不忘提醒自己,也不忘告诫兄弟子侄一定要谨慎俭朴,不能过度追求奢侈奢华,不能铺张浪费。

他在多封家书中提到过这样的要求,不管是给自己的兄弟,还是给自己的儿子,他都一视同仁、实话实说,有时还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这也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准则。

01凡事应该谨慎俭朴

在《致澄弟·凡事皆当谨慎俭朴》中,曾国藩提出了"凡事皆当存一谨慎俭朴之见"。他从乘坐四轿一事说起,告诉弟弟们,生活中一定不可以奢侈、铺排。

"如四轿一事,家中坐者太多,闻纪泽亦坐四轿,此断不可。弟曷不严加教责?即弟亦只可偶一坐之,常坐则不可。蔑结轿而远行,四抬则不可;呢轿而四抬则不可入县城、衡城,省城则尤不可。湖南现有总督四人,皆有子弟在家,皆与省城各署来往,未闻有坐四轿。余昔在省办团,亦未四抬也。"

曾国藩之所以反复纠结于坐四轿之事,也是有他的道理的。他就是想从兄弟和儿子坐四轿这件事,告诉兄弟和子侄,一定要遵守既有规则,不可以追求奢华,铺张浪费。

02 坐轿子也是有讲究的

轿子可以说是古代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就像今天人们开的汽车一样,不同的轿子能体现出主人的不同身份。

现代人只要有钱,想买什么样的车都可以,但古人却并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随意选择轿子,特别是在官场更是这样。

古代人乘坐轿子是有讲究的。什么人应该坐什么样的轿子,都是有规定的,不能自己随意选择。

明清时期,官员们乘坐的是有轿帷的官轿,按照所用的料子不同又分为"蓝呢官轿"和"绿呢官轿"。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乘坐"绿呢官轿",三品以下的只能乘坐"蓝呢官轿"。

抬轿子的人数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民众坐的轿子是两个人抬的,官员乘坐的轿子则由四个人或八个人来抬。抬轿的人数越多,说明坐轿的人的身份和地位越尊贵。

清朝时,三品以上的官员,在京城乘坐四个人抬的轿子,在外省则要乘坐八个人抬的轿子。外省督抚、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可以乘坐八个人抬的轿子。而皇亲国戚乘坐的轿子,有的是十个人甚至是三十个人抬的。

由此可见,乘轿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

对于四弟本人坐四人轿这件事,曾国藩不好过多指责,只是劝他不要经常坐。而对于儿子曾纪泽乘坐四个人抬的轿子明显不合规矩,因此曾国藩让四弟严厉斥责这种行为。

曾国藩最担心的就是家中出现这种奢侈和铺张浪费的行为。所以,他再三嘱咐弟弟们要"凡事皆当存一谨慎俭朴之见"。

谨慎可以让人抓不到把柄,俭朴则可以使子弟养成良好的品行,这两点是每个家庭都应该注意并遵守的准则。

03 越是鼎盛时期越要收敛

曾国藩在《致澄弟·鼎盛之际宜收敛》中指出:"吾意我家方在鼎盛之际,此等处总宜收敛,不宜过于发扬,望弟时时留心。"

在信中,曾国藩提到了沅弟曾国荃未与他商议就擅自添募军队的事。

"又沅近日添募陆军至二万之多,又添募水师十二营,全不函商余处,殊不可解。"对于此事,曾国藩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第二是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不做超越自己身份的事情。

第三是嘱咐弟弟们不要过于高傲自满,而是要敬畏人言和天命。

对曾国藩的这种做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赞同他的做法,也有人说他思想保守、明哲保身,更有人说他既想获得名利又想获得声望。

不管如何,我们都不得不佩服曾国藩这种在鼎盛之际追求"收敛"的处世哲学。

尽管现在的形势与当时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曾国藩提出的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学会收敛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而言,也是极大的借鉴意义。

曾国荃的吉字营最鼎盛的时候拥有五万多人,几乎占据了整个湘军的一半。曾国荃这次添募了两万多陆军和十二营水师,并不算是小事,他居然没有向自己的统帅和大哥请示,实在是很说不过去。

曾国荃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因为他的性格向来高傲张扬,二是因为曾国藩曾经嘱咐过他不要扩军。因此心高气傲的曾国荃根本没有征询兄长的意见,想干脆来了个先斩后奏,于是就把这件事情办了。

曾国藩深知九弟的性格向来如此,而且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再说什么也无济于事。尽管心里极不舒服,但他嘴上也没有多说什么。

但在家中料理家务的四弟同样也有这样的毛病,在办事时喜欢铺张浪费,所以曾国藩就写信提醒他们。一定不要过于张扬,而是时刻要注意收敛自己。

这是曾国藩一贯强调的治家思想,而且在他官位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盛的时候,要更加注重收敛。

04 "收敛"的处世哲学

曾国藩强调的收敛包括很多方面。

第一就是让家中办事不要太奢侈铺张,要养成节俭的习惯。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