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一等奖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

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一等奖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

《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一等奖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一等奖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其性质和用途。

  2.理解复分解反应。

  3.了解酸碱指示剂、浓硫酸的特性及稀释。

  4.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重点: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用品:

  纯净浓盐酸、工业浓盐酸、稀盐酸、NaOH溶液、Zn粒、铁丝段、锈铁钉、Cu(OH)2、CuO、AgNO3溶液、浓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浓HNO3、稀HNO3、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水、玻璃棒、试管架、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一、盐酸(HCl)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师生互动、教师归纳:

  1.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

  【板书】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密度1.19g/cm3,HCl的质量分数37%左右。

  烟与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

  二、硫酸(H2SO4)

  展示浓H2SO4样品(请学生回答色、嗅、态)

  【板书】1.浓H2SO4

  (1)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难挥发,高沸点(338℃)。常见浓H2SO4密度1.84g

  /cm3、H2SO4的质量分数是98%。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演示实验,“浓硫酸特性的有关实验”请学生回答浓H2SO4具有哪些特性?

  [讲解]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浓H2SO4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具有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脱水性:即按水的组成从有机物中夺取氢、氧元素。纸和木炭均含C、H、O元素(属碳水化合物)可以被脱水成碳。

  浓H2SO4和金属反应不放H2,而生成H2O、二氧化硫和其他产物,表现出强氧化性。

  【板书】浓硫酸的特性

  ①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放出H2

  ②吸水性——可作气体干燥剂

  ③脱水性——如使蔗糖变黑

  【思考】

  1.如果不慎将浓H2SO4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如何处理?

  2.长期敞口放置浓H2SO4质量如何改变?

  【提问】实验室中常用稀H2SO4,如何将浓硫酸稀释呢?

  实验“稀释浓硫酸”(可请同学用手接触烧杯外壁)。

  浓H2SO4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提问】为什么切不可将水倒入浓H2SO4中?(请同学参考课有关内容回答)

  【板书】(3)浓H2SO4的稀释:酸入水、沿内壁、慢慢搅动。

  【小结】浓H2SO4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练习: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一、引入

  二、【板书】1.酸的化学性质

  (1)酸与指示剂作用

  【演示】实验“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实验后,总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要求学生记住并能准确叙述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溶液、碱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

  【板书】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里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与金属的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演示】酸与锌粒、铁丝反应。

  [问题]反应现象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

  Zn+2HCl=ZnCl2+H2↑(置换反应)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氯化亚铁(Fe为+2价)

  Zn+H2SO4=ZnSO4+H2↑(置换反应)Fe+H2SO4=FeSO4+H2↑(置换反应)

  (硫酸亚铁)

  现象:金属溶于酸,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练习】Mg、Al与盐酸的反应。

  【板书】金属+酸→盐(氯化物)+H2↑

  (3)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请学生回答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Fe2O3+6HCl=FeCl3+3H2O

  不溶(红色)溶(黄色)

  【思考】1.铁的化合价有无变化?铁与盐酸及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中,铁元素的价态是如何变化的?

  2.盐酸为何可以除去铁锈?(Fe2O3不溶→FeCl3溶)。(少量CuO放入试管加少许水振荡,然后再加少量盐酸)

  CuO+H2SO4=CuSO4+H2O

  不溶(黑色)溶(蓝绿色)

  现象:黑色CuO溶解,溶液呈蓝色。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练习】MgO、Al2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

  【板书】金属(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三、作业

  第三课时(总第3课时)

  一、引入

  二、新课教学:酸的化学性质

  (4)酸与碱的反应

  【演示】NaOH溶液中加酚酞,然后加盐酸振荡。

  【演示】实验,在盛少量Cu(OH)2的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加适量盐酸(盐酸浓度稍大或加热),再观察发生的变化。

  Cu(OH)2+2HCl=CuCl2+2H2O

  不溶(蓝色)溶(蓝绿色)

  Cu(OH)2+H2SO4=CuSO4+2H2O

  现象:Cu(OH)2溶解,溶液呈蓝色。

  分析反应的书写规律。

  【练习】写出氢氧化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讲解]以上反应是因为酸电离出的H+所表现的性质。

  (5)酸与盐的反应

  【演示】实验“盐酸与硝酸银反应”,请一位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AgCl↓:白色↓,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

  BaC12+H2SO4=BaSO4↓+2HCl(白色沉淀,不溶于水和稀HNO3)

  在盛少量Na2SO4的试管中;加几滴BaCl2溶液和几滴稀H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小结】此反应用于检验(硫酸根)包括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盐。

  【思考】

  1.如何鉴别盐酸和硝酸?

  【小结】盐酸或可溶性的氯化物与AgNO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AgCl沉淀。利用此反应检验盐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板书】酸+盐→新酸+新盐

  【小结】学生按板书叙述总结出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分析酸与Cu(OH)2(碱)、AgNO3(盐)反应时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成分,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板书】3.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通式:AB+CD=AD+CB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一般要在溶液中进行。复分解反应条件应从两方面去考虑。对反应物而言,酸和碱中只要有一个是溶液,盐和碱、盐和盐的反应要求二者均为溶液才能发生反应。对生成物而言,交换离子后,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生成水或气体、沉淀,三者有其一,反应即可发生。此条件可概括为几句顺口溜:复分解,要发生,溶液当中来进行,生成水、气或沉淀,交换成份价不变。

  【思考归纳】我们学习过中哪几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通式加以表示。

  练习:学生举例,教师指正讲解

  [归纳]稀H2SO4和盐酸一样也能电离出H和酸根离子,其化学性质相似。

  三、作业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其性质和用途。

  2.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

  3.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是重点,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难点。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镊子、表面皿、平底烧瓶、滴管、单孔塞、玻璃管。

  药品:氢氧化钠固体、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其它:小气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4课时)

  一、引入:

  碱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学习氢氧化钠这种常见的碱。回忆、回答碱的概念,写出电离方程式。

  二、新课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将少量氢氧化钠分别放在几个表面皿上,给各组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色态,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固体氢氧化钠表面的变化;再将其中的一块放入盛有少量水的大试管里振荡,并让学生触摸管外壁温度的变化。从感性上认识氢氧化钠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结]指导学生小结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氢氧化钠(NaOH)

  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一)物理性质

  [问题讨论]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的性质,你能想到它有什么用途?

  思考、讨论:氢氧化钠可干燥某些气体。

  (二)化学性质

  1.NaOH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指导学生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反应的实验。

  2.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石灰水中通往二氧化碳有何现象?是哪类物质间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白色沉淀生成;是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Ca(OH)2+CO2=CaCO3↓+H2O

  那么,NaOH能否与CO2反应呢?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并思考实验现象中的道理。

2、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一等奖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教材分析:

  “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进化学实验室”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三个课题组成。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或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试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点难点:

  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一些基本概念,

  本操作练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思路:

  教材已开始就从具体的实验中纳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材从生活中提炼出两个探究活动,还安排了三项基本试验操作,我们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试验操作练习,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初步认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和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可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

  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中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学会结论推理的方法,学会实验原理步骤等的图示方法。同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基本操作练习,学会化学试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实验设计,填写实验报告。

  中考分析:

  从今年各地中考考卷来看,都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科学探究的方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作为重要内容来考察,2008年中考次部分内容共14分,占总分的20%。考查的方法是将具体的实验与活动探究相结合,使学生从重获取化学知识。试题灵活多样,既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熏陶。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3、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一等奖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1、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 水电解实验:化学反应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1 :8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滤液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一边; 漏斗下端紧靠接滤液烧杯。

  滤纸与漏斗内壁间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

  过滤两次不干净原因: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滤纸;接滤液烧杯不干净。

  玻璃棒作用:引流。

  (3)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3、氢气 h2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3)原理: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向下排气法:排水法:

  (4)、氢能源 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了解}4、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a、水污染物来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4、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一等奖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第一节第二节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参观化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第2课时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写实验报告物质的提纯

  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第三节第四节

  绪言: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

  考点:

  考点一: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考点二: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5H2O===CuSO4·5H2O(蓝色)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

  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三: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四、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C、制定计划;D、进行实验;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五、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实验(见实验专题)

5、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一等奖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是:(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活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成立原因。

  教学过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

  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设计实验:

  (1)参照课本P96图4-13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CuSO4) + 氢氧化钠(NaOH) → 硫酸钠(Na2SO4) + 氢氧化铜[Cu(OH)2]

  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图4-14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胶皮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大量气泡,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变浑浊,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CaCO3) + 盐酸(HCl) → 氯化钙(CaCl2) + 二氧化碳(H2O) + 水(H2O)

  二氧化碳(H2O) + 氢氧化钙[Ca(OH)2] → 碳酸钙(CaCO3) + 水(H2O)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质量也基本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而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

  例题: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请你分析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我们可以用化学式表示该反应: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反应物中的碳、氢、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成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首先能够判断在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们就要根据质量来算了:

  m(C)=m(CO2)×ω(C)=8.8g×=2.4g; m(H)=m(H2O)×ω(H)=5.4g×=0.6g

  氢元素与碳元素质量总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该物质中氧元素就要占1.6g。综合上述,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1.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学方程式配平

  (2)严格尊重实验事实,不可主观臆造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P为例 4P +5O2 = 2P2O5

  4×31 5×32 2×142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观察上式:左边有3H,右边有4H,氢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4,在NH4Cl前配上化学计量数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边有3Cl,所以在左边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个数相等);左边有4N,右边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应配"1/2"(使N原子数相等),即:4NH3+ Cl2- N2+3NH4Cl

  上式两边分别乘以2,使各项化学计量数变成最小整数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观察法

  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数目比较多,令其化学计量数为1;依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确定其他各项的化学计量数。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边的NO前面应配"1"(使N原子个数相等),H2O前面应配2/3(使H原子的个数相等),此时,右边有5/2个O,所以左边的O2前面应配5/4(使氧原子个数相等),即:NH3+5/4 O2-NO+3/2 H2O。

 

6、初三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

  进入第二学段,我们开始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教学内容上最大的变化是突然化学方程式多了起来,有了更多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教学起来显得更方便了,因为有了一种更加直接表达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语言,从反应物到生成物非常直观,可让学生有点不适应了。

  第三章第一节需要三课时完成,按照教材安排,第一节课学习金属单质与氧气、氯气的反应,做实验、列举了生活中的案例,特别是强调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强调了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产物、反应条件及书写规范等。

  第二节课进入金属与水反应的内容,在新课的引入时,我要求学生默写以下八个化学方程式,并给出以下信息:绝大多数金属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变价金属与氯气反应,金属都被氧化成高价化合物。

  ⑴钠在空气中表面失去光泽;

  ⑵钠块在空气中加热燃烧;

  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⑷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⑸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⑹铁丝在纯氧中燃烧;

  ⑺铝片在空气中成膜;

  ⑻钠块在氯气中燃烧。

  全班同学几乎没有做全对的,主要是反应条件漏写、未配平、产物错误等,我感到非常惊讶,我以为在课堂教学中我强调到位才导致了同学们对化学方程式的陌生。于是我在第二节课金属与水反应的教学中,反复强调了金属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当堂练习,布置任务下去,但过了一个周六和周日,新的一周的第一节课,我再一次让学生默写以下四个化学方程式,同时在任务下达时仍然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条件、产物及书写规范,结果更让我失望。

  ⑴金属钠块与水反应;

  ⑵镁条与沸水反应;

  ⑶铁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

  ⑷铝在氢氧化钠存在下与水反应。

  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学习化学必须重点掌握的语言之一就是化学方程式,不会写化学方程式就像平常人不会说话一样。同学们接受化学方程式为什么那么不容易呢?也许是刚刚接触到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一下子不适应,就像刚会说话的人,一下子让他说的太多,他就会语塞一样。看来化学教学中,真要把化学方程式当作一回事了!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7、初三化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减小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几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并用于指导自己得教学,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5)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就可以获得较高得分数。

  反思: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化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成功的设计,只有充分地酝酿、思考、驾驭教材,引导学生,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虽然新课程关于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是在教学中及时的反思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使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冷静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从而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在反思中实践时,我们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从而才能使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对于成长为新时期专业人才、复合人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裨益,同时也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最负责的教学。

8、初三化学教学反思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重视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从实践过程中,我觉得新教材在实验内容安排上,高估了初三学生现阶段的实验能力,也高估了普通中学实验室的硬件配置和人员配置。下面我以初三化学二氧化碳性质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经历为例,谈谈本人对这方面的反思。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呢?我想,没有亲身经历的老师,哪怕他的化学知识多么丰富,实验能力多么强,都难以想象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什么问题。

  (一)制二氧化碳的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来说,多数老师只注意到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以防在盐酸挥出发HCl,混在CO2中,从而影响性质实验。但是,如果浓度太低了,将会使反应速度太慢,二氧化碳的量太少,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检验到集气瓶口燃烧的小木条熄灭。特别是对于象我们学校来说,实验室中长颈漏斗和锥形瓶太少,只能直接用较大试管来组装反应发生装置,学生在制二氧化碳的中途才发现稀盐酸不足,没法直接添加稀盐酸,会十分忙乱,甚至心情不好。那么,稀盐酸以什么浓度才适宜呢?以我的经验看来,3~4mol/L比较合适。

  (二)学生虽然看过老师演示倾倒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但仍然会有1/3的学生不能成功完成这个实验。原因很多,比如有的学生是倾倒时集气瓶口没有向下,只是横放,这样会因为蜡烛火焰的热气流将二氧化碳带走,使二氧化碳根本就没有进入烧杯中,从而使蜡烛熄灭;有的则是先把集气瓶上方的玻璃片取开,然后拿起集气瓶再往烧杯中倾倒,这样做往往由于学生动作粗鲁,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甩掉了;有的则是由于收集守二氧化碳后放置时间太长,二氧化碳已经跑掉了一部分;有的则是由于蜡烛太高,火焰高于烧杯。总而言之,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有很多会超出老师的想象,而老师们又往往高估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从我个人经验来看,由于初三学生才接触化学不久,很多实验还是要先老师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至少对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来说,学生实验还是以模仿为主,如果没有演示和讲解,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实验,往往会使实验失败,从而打击学生做实验的信心和兴趣。

  (三)新教材中在探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这个实验中,使用石蕊小花和集气瓶,其实操作十分不方便,原因有二。一是按学生的《实验报告册》上的安排,总共要收集三瓶二氧化碳,花费时间太多,所以应该把集气瓶改为试管;二是实验室自制的石蕊小花实验现象不明显,而且制花成本太高,最好改为蓝色石蕊试纸。如果我们不作这个改进,将会使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制备二氧化碳上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其它实验,而且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生来说,实验课中还是要以模仿为主要教育方式。原因有如下几点:

  (1)如果你没有把实验过程演示一次给学生看,很多学生就会不知如何下手。

  (2)如果你没有布置他们预习实验,而是要求学生自己边阅读《实验报告册》边做实验,你就会发现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要做哪一个实验。他们甚至懒得问。我发现一些学生收集了两瓶二氧化碳后,竟然不知道这两瓶气体是拿来做什么的。

  (3)如果你没有在实验演示中让学生看到药品的用量,他们就会有的人用太多药品,有的人用太少药品。

  (4)如果你不反复督促做好实验记录,他们就不会想到要做记录。

9、初三化学教学反思

  随着课堂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教材已经用于课堂教学。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教材体系全新、图文并茂,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但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许多疑难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

  在以往的化学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出现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新教材有的概念是先让学生感知,再逐步掌握。如氧化物这个词在单质,化合物之前出现了,并没有下定义如P2O5、AL2O3、SO2等是氧化物,可以让学生去领悟什么样的物质是氧化物。但教学起来确实有困难,因为学生不知道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2、教材中知识阐述太简略。

  纵观全书,课文中的知识阐述简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如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新教材中没有讲单质化学式如何写?含原子团的化学式书写方法,读法等应适当补充,不然,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就感到处处有困难。

10、初三化学教学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化学课标》)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

  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化学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认真学习《化学课标》,深刻领会《化学课标》中的教学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一等奖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这篇文章共50784字。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