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

18《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

《18《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课 题:18《永生的眼睛》 备 课 者:王晓娟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四下第18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和学情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学习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方法对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但对于器官捐献的意义,对于乡镇的孩子来说,这种正确观念的树立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2、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或事例。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触摸春天》的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人加入到器官捐献的队伍,让和盲姑娘一样双目失明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

二、学习新课,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词语。

2、温情提示:

角膜:角膜位于眼球前壁的一层透明膜,从后面看角膜呈正圆形,从前面看为横椭圆形。

角膜移植:第二次世纪大战之后,细针和细丝线的出现使外科医生能够更精确地缝合移植的角膜。今天,激光使这种手术更加容易,角膜移植成了最普通的一种小手术。它会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角膜没有血管,因此移植的角膜不会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所排斥。

器官移植:器官移植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通常是另一个人体内使之迅速恢复功能的手术。

3、文中都有谁捐献眼睛角膜?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围绕“骄傲”,辐射全篇教学

1、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我紧紧地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2、反复熟读句子,明确这些句子是谁说的,是谁的感受。

3、文中的父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让我们为他骄傲?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回答: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温迪活的纪念,并分享她的美丽。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3)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

4、“我”为什么为14岁的温迪感到骄傲?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温迪为外公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为外公的精神而感动,这么小也为别人着想。)

5、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1)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父亲还留下了什么?(感动、幸福、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植根于后代的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2、回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还为我们留下了“感动”,留下了“幸福”,留下了“一双永远闪亮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6、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课件出示故事的结尾)这是故事真正的结尾,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一家人很无私,它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获得了永生;角膜捐献真是太重要了,人们应该觉悟,主动捐献角膜;……)

7、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拓展知识:

⑴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⑵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⑶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⑷4月20日20时40分,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37岁的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

作为一名着名歌手,丛飞商业演出频繁,本应该生活富裕。但他10年来倾其所有,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

(5)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即口头上支持,又付之于行动呢?你们能想个好办法吗?(写传单、加大宣传力度、写倡议书……)

五、师小结。

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永生的品质)

总结: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

作业设计:

1、完成《写字同步练习》上本课相关的练字。

2、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妹妹们听。

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永生的品质

为别人着想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导读提示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围绕这三个句子,辐射全篇的教学。因为是略读课文,只抓课文的重点句,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体会感悟,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学习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父亲、温迪的言行进行了分析,感受他们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好这些人物的语言。 在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回归课题,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让学生明白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

教完整篇课文,发现还有一点时间,我就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多处对比描写,首先是对于妈妈捐献角膜时“我”和父亲的态度对比,其次是同是14岁的“我”和温迪对于捐献角膜的对比,从中发现“我”的态度变化是源于父亲、母亲的无私,温迪的好品质源于家庭的影响,可见这种好品质已经在我家扎根,并会世代相传。

18《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这篇文章共10874字。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