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会传位于李治你以为的缺点正是李治的长处

李世民为什么会传位于李治你以为的缺点正是李治的长处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提到李治,有这样一句话:"事实证明李治是一个无能和优柔寡断的所谓好皇帝。"这实际上也是很多人对李治的评价,这个评价虽然有失偏颇,要知道从李治在位时期的一件件事情来看,他绝不是无能的,但是李治也确实缺乏李世民身上的那种果敢、自信的气势,更没有李世民那种御下和治世之能。

即便如此,李世民还是将李治立为太子,还是在后来传位于李治,这并非是因为李世民识人不明,而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结果。在决定立李治为太子的之前,李世民认为这个嫡三子是"仁懦"的,群臣认为这个晋王是软弱无能的。就是这样的李治,似乎不适合那个高位,但却在643年成为了大唐的太子。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李治呢?《资治通鉴》中记载了立李治为太子后,李世民说的一段话:

"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帝王兼父亲的良苦用心。643年对于李世民来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不成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魏王李泰因为谋嫡降封,这对李世民的打击很大。李世民自出生之日起或许从未有过如此的无力感。

过往的任何事情,他都能靠着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去面对,但事关国本和两个儿子,纵然有千般本事似乎也使不上了。不过,对于李承乾谋反之事,正如褚遂良所说:

"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

这话并非没有道理。李承乾八岁就被立为太子,最初也是一个上进、孝顺、尊师的好太子, 一言一行合乎储君的身份,李世民也尽心培养这个太子,老师是一波一波被派往东宫,即便李承乾后来有了足疾,李世民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心思。

但或许是李世民内心里更喜欢嫡次子李泰,也或许是出于对太子的制衡,总之,李世民对李泰宠爱非常,在很多时候,李泰所享有的礼秩甚至高于了李承乾这个太子。

这样的事情多了,李世民就给了世人很多错觉,让李承乾觉得弟弟李泰将来很可能会取代他这个太子,让李泰觉得自己努努力就可以取代哥哥成为太子,让群臣以为李泰是有希望和李承乾争一争的。

这一切都像极了武德年间的旧事,那时候的李世民是天策上将,李渊为了制衡太子李建成,任由李世民势大,以至于造成了626年的事情。李世民登基之后自然不会忘记曾经发生的事情,他也在极力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但他还是不可避免的成了和李渊一样的人,将李泰拔高到了威胁太子的位置。

身为太子的李承乾和身为魏王的李泰自然也知道626年的事情,只不过他们的心境却不一样,李承乾是害怕,他不愿意步李建成的后尘,而李泰则是期待,他希望自己和李世民一样好运。

所以李承乾动了,他谋划除掉李泰,只不过谋杀的事情并不顺利,李泰还好好的活着,眼见李泰杀不死,李承乾在谋士们的撺掇下决定直接逼宫。

当然,事情提前泄露了,李承乾再也无缘于太子之位,就连性命都是李世民好不容易保下来的。李泰眼见自己的机会来了,就时不时去见李世民,想方设法表现自己的孝顺,甚至扑到李世民的怀中说:

"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李泰的做法与李承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眼见青雀入怀,李世民一时间感慨万千,竟真的答应让李泰来做这个太子。只不过褚遂良的话却让李世民不得不冷静下来,褚遂良认为李泰将来做了皇帝,是不可能会杀了自己的儿子而让弟弟做储君的。

李世民是经过了残酷的斗争的,所谓帝王家哪有那么多的亲情在里面。他渐渐打消了让李泰做太子的想法,后来又听说李泰曾威胁李治,就更不愿意让李泰做这个太子了,所以他才决定让李治来做这个太子。

正如前文李世民说的那样,立李治为太子,有两个目的,其一不能让后人认为太子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就像626年的事情一样;其二就是为了保全这三个嫡子,李世民宠爱嫡子嫡女是有目共睹的,他虽然知道斗争在所难免,但最起码能让他们都活下来。

而李泰若成为太子的话,将来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了,相反,如果李治成了太子,必然不会对自己的两个哥哥出手,这样就可以保全这三个儿子。不得不说,李世民也是为了江山和儿子操碎了心,在这种情况下,李治就成了大唐的太子,这也是不得已的考量。

要说到才能上,李治确实不如两个哥哥,更不如李世民,况且他性格上优柔寡断,有些懦弱,但这在李世民看来,似乎也是可以忍受的,这样的性格做个守成之主还是可以的。所以我们看,优柔寡断真的只是缺点吗?

李治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太子,李世民也从来没有把李治往太子上培养,他宽仁孝友,在李世民看来就是"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但说到治理国家,他就差远了,性格上唯唯诺诺、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和果断,所以李世民认为李治"仁懦",这算是李治的缺点,但也不完全是缺点。

也正是因为这样,即便到了李承乾和李泰相争的时候,李治也从来没有参与到斗争中去,反而让李世民看到了他的特别之处,起码这样的性格不会伤害亲兄弟,不会为难大唐子民,这样就够了,这难道不是李治的长处?

至于其他的,可以慢慢教他。等李治成为太子后,李世民是花了大力气教这个太子的, 可以称得上是手把手的教,让他在上朝的时候一旁观看,给他请最好的老师,李世民还亲自写了《帝范》给李治等等,李世民临终之际更是为李治精心挑选了三位顾命大臣。

凡此种种,为的就是让李治在未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李治登基之后也的确没有让李世民失望,虽然有长孙无忌等老臣掣肘,但李治还是一点点增加了自己的话语权,毕竟是李世民的儿子,即便在李世民和很多大臣看来是优柔寡断的,但也有处事果决的一面,后面长孙无忌等老臣的倒下就很能说明问题。

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武则天会横空出世,以强横的姿态从李治的后宫走向外廷,最终建立了武周政权。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