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一词最初是什么意思?

“正经”一词最初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评价某个人的品性的时候,常常说“某某很正经”,“某某不正经”,这里的“正经”是“正派庄重”的意思,那么,这个词最初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正经”一词最早见于东晋葛洪《抱朴子·百家》:“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其中的“正经”是指“正式的经书”,而“子书”是指“诸子百家之书”。

这里,“正经”的本义是指儒家的经典著作。

汉朝时共有五部儒家著作被列为正经,唐朝时增至九部,五代时增至十一部,南宋时增至“十三经”。

这“十三经”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清乾隆时期,为了大力弘扬儒教,便把“十三经”经文镌刻在石头上,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所以,称儒家的这十三部经典著作为“正经”,言外之意,其他的典籍都是不正派的“歪经”。

口语中的“正经”一词即是由此而来,取其“正派庄重”的意思。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