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临死说了八个字,李世民流泪回敬八个字,并下一道封官圣旨!

房玄龄临死说了八个字,李世民流泪回敬八个字,并下一道封官圣旨!

中国有个成语典故叫房谋杜断,说的是初唐时期两位贤相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唐太宗李世民得此两位贤良辅佐,成功发动了玄武门政变,顺利登基做了皇帝,也开创了初唐盛世"贞观之治"。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贤良,在李世民心中地位很高,很受李世民器重。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曾经赐刀给尉迟敬德说:"你去把被贬在外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给我带回来,如果他们不愿意回,就把他们杀了!"

李世民之所以要这么做,那是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人才能实在太高了,若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得了这两位人才,自己的帝王大业将很难实现。

房杜二人,深知秦王李世民的为人,也知道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如果自己站错队,必定招致杀身之祸。他们二人聪明绝顶,慧眼识珠,最终认定了李世民必定得天下,于是就跟尉迟敬德偷偷回了长安。

在玄武门事变中,房杜二人相比,功劳最大的要属房玄龄,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可谓尽心竭力,不敢有半点懈怠。

大家都知道,一场宫廷政变,只有武将的勇猛杀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靠谋臣事先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而房玄龄在玄武门事变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诸葛亮,就如那汉高祖刘邦帐下的张良。

由此可见,房玄龄的功劳是很大的,所以李世民才把房玄龄列入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当然仅仅靠一场政变,就把房玄龄列入二十四功臣之一,未免让其他人不服气。

大家都知道,贞观之后的唐史都或多或少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修改与粉饰。李世民登基后不久,就向群臣表示,要修改下玄武门事变前后的史书,以掩盖一些不光彩的地方。

当时群臣没有一个敢站出来挺李世民的,只有房玄龄站了出来,说自己要承担这么一项艰巨的任务。后来房玄龄修史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受到李世民的大加赞赏。

房玄龄这个人除了会做事,行政办公能力超强外,还很小心谨慎,非常懂得揣摩圣意,知道为人臣子的本分。

李世民是个好皇帝,自从即位以来,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喜欢文武大臣给自己挑毛病。可是唯独有二个人在朝堂上是最寡言少语的,一个是长孙无忌,一个就是房玄龄了。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简直一个鼻孔出气的,都觉得太宗皇帝非常圣明,没啥意见好提的,其实是他们是真正懂得圣心的人,自然也深得李世民的厚爱。试想一下,有哪个皇帝,不喜欢既能办事,又能事事恭维自己,照顾自己皇帝威严的臣子呢??

房玄龄做宰相期间二十余年,对唐太宗李世民忠心耿耿,对朝廷也是鞠躬尽瘁,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

李世民把这一切的一切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房玄龄这等忠臣是极其维护的,可谓君臣俩互相欣赏、惺惺相惜。

为了表彰房玄龄前前后后几十年的功劳,李世民和房玄龄结为了姻亲关系,把高阳公主下嫁给了房玄龄长子房遗爱,以示天恩。

在李世民御驾亲征辽东期间,房玄龄主持大后方的工作,朝中有人嫉妒房玄龄,就命一小吏到前线去向唐太宗告发房玄龄谋反。

李世民稳坐中军大帐,斥问:"告者为谁!"小吏回答:"房玄龄!"李世民大怒,二话没说,就命左右刀斧手把那告密的小吏拖出帐外砍了。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心想:皇帝怎么审都不审,就把来者给杀了呢??

事后,李世民越想越生气,并修书一封寄给房玄龄说:"以后这种告发你的小事,我赐你先斩后奏的权力!"可见李世民是非常信任房玄龄的。

房玄龄病危前,知道自己大限已至,不久将离开人世。他知道目前国家刚刚安定不久,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太宗皇帝李世民却在为旷日持久的辽东之役苦撑着,这肯定是要大伤国本的。

于是他把儿子房遗爱叫到病榻前,把已经写好的几千字进言书交给了儿子,嘱咐他务必交到太宗皇帝手中,并流着老泪真情流露了八个字:"知而不言,含恨入地!"

李世民收到进谏表后,也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对这样一位忠臣,李世民随后就下了一道圣旨:"朕将亲往其病榻前探望,并封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

贞观二十二年,一代名相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