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陶渊明的“任真”和“天然”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任真”和“天然”

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中也曾闪现过长生不死的美好渴望,“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24]但这种向往只是转瞬即逝的流光。

他清楚地认识到人的的确确难以超越有限的时空。

东晋世风沦丧,“惜生”之风盛行,对生死特别关注。

陶渊明指出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有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人应该顺应这种规律。

陶渊明在《形影神三首·神释》中,非常旷达地认识到,功名利禄皆身外物,三皇之类的大圣人也不复存在,贤者和愚人都没有再生的命运,“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这种顺应大化、宠辱不惊、胜败不馁的气度,是何等的洒脱。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25]“天运苟如此。

”[26]“聊且凭化迁。

”[27]凡此种种,皆是诗人顺应自然的自白。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8]在陶渊明看来,人的寿夭、穷通、荣辱、贵贱等都是自然运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象寒暑代谢,四季转换。

“达人解其会。

”[29]因此,通达之士不应随外物悲喜。

他要把人生的苦酒淡化为一杯清水。

他深悟自然的化迁之理,不断平息内心的冲突,终于使心境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衡。

与世俗的价值判断不同,陶渊明接受了庄子思想中反异化的人道主义的精华。

在陶渊明的心目中,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比起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实在算不了什么。

他感情世界的每一次对功名业绩和感官享受的超越,都意味着精神上的更进一步的回归自然。

陶渊明能对人生的穷通变化持一种通达态度,他能自我化解人生的种种烦恼、失望、苦闷,把它当作人生的一段风景。

陶渊明对庄子倡导的理想人格的这种心境非常神往,加之性格所至,形成了具有自我独特色彩的恬淡无欲、自由闲静、任真自适的心态。

“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

”[35]“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36]“养真衡茅下。

”[37]诗人赞美田园淳朴自然的生活,“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38]《庄子·天地》华封人对尧说,“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可以看出,中年的陶渊明心中已萦绕着庄子的这种人生理想。

陶渊明不但自身向往,而且在青年和中年时代所称道的人物,皆具有此等胸怀。

他的外祖父孟嘉,“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

”[39]渊明自言:“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40]“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1]由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庄子思想的指引,陶渊明终于由时仕时归、心怀两端而彻底地归入田园。

陶渊明的归田,打开了一个超越具体人生的境外之趣。

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具体、可感,充满着人间烟火气。

在他看来,他的归隐田园并不是人生的不幸,而是终于挣脱了枷锁,终于勘破迷团,走向新的自由理想境界。

他抛弃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利禄,超越田园生活的劳役之苦,艺术地观赏大自然,从中领略生命之外的意义。

他发现自然美,认识自然美,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发现了真正的自我。

他久受扭曲的灵魂终于在清新的大自然中得到复苏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