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有那几位是士

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有那几位是士

大约在西周时期,才出现了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士,士阶层应是周代宗法制度的产物。

现代历史学家一致认为(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周代每世卿大夫以嫡长子继承父位仍为卿大夫,其诸弟为士;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为庶人。

至此士成为一个群体名词,有着鲜明的阶层特点,但基本上这只是一种血缘上的划分。

贵族的庶孽无疑是士的一个重要来源。

纵横捭阖的张仪出身于"魏氏余子" 。

余子即支庶。

范雎原也是"梁余子" 。

商鞅原是"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韩非出自"韩之诸公子" 。

这一类的例子比比皆是。

总之,贵族、官宦的庶孽、后裔大部分落入了士这个阶层。

目前我们虽无法作出具体统计,但这类人物的数目是不会很少的。

例如齐靖郭君田婴有四十余子,其庶孽之多是可想而知的。

这些庶孽沦落的第一站就是士。

士的另一个来源就是从下面升上来的。

这种情况早在春秋时已出现,到了战国更为普遍。

《墨子·尚贤上》说:"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所谓"举之",首先指选拔为士。

有的从学的人第一步是通过学而为士。

宁越是由学而为士、由士而为公侯师的典型。

《荀子·王制》说:"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管子·小匡》载:"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朴野指农人。

另外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下层人通过学进入士的行列。

《荀子·大略》载:"子赣(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吕氏春秋·尊师》载:"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

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

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

"《史记·甘茂列传》:"甘茂起下蔡闾阎。

"秦王政的谋臣姚贾为"梁监门之子" 。

政治上活跃一时的史举,是"上蔡之监门也" 。

从春秋后期,特别是孔子之后,私人办学之风大盛,数以十计、百计甚至上千的生徒,都是士的后备军或即是士。

以上说的是文士。

武士主要是从战场上培养出来的。

士是上与下的交会处。

上下的对流量越大,士的队伍就越大。

战国时期,上下的对流量比较大,因此士的队伍发展迅速。

另外,士的发展与官僚队伍的发展成正比。

士是官僚的候补者,官僚队伍的扩大,势必引起士队伍的扩大。

战国时期是官僚制度普遍推行时期,它是推动士队伍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