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感言同学情

美篇感言同学情

美篇感言同学情

悠悠天宇旷,切切同学情随笔感言

  同窗三载,温馨如昨,依然常驻心头;悲欢岁月,依稀如梦,但愿永记你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蓦然回首,不觉我们已经别离二十七个春秋。相识于风华正茂的我们二十七年来都有一番沉浮与历练。回顾那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青舂岁月,是那么美好,那么亲切,虽然终成一笑,却也止不住一种年少的情感,仍在心头微微地颤动,这是一种回忆,也是一种财富,值得我们一生去珍惜。

  亲爱的同学们,三年的学习时光,太短太短。三年之后的期盼又太过漫长。不知不觉中,当年情窦初开的我们,已悄然步入了中年,岁月也将风霜镌刻于我们的额头和发间,但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容颜,不变的是彼此之间的永远真挚的情谊。二十七年是一种生活,二十七年是一种缘份,这种缘份让我们此刻相聚。此刻相聚,听到了这久违的`声音,看到了久违的面孔,重拾往日的欢笑,回味了当年的天真——此刻相聚。漂流于碧波,欢笑于篝火,互叙于蒙古包,奋力攀登于武当山,游赏于于成龙的故居,漫步于如意湖,其乐融融;此刻相聚,虽然短暂,但圆了我们的梦想,如一首歌久久在心中飘荡。

  亲爱的同学们,忆当年,我们班光辉灿烂;看今朝,我们班风采依旧,展未来,我们班独领风骚。非常感谢为这次相聚付出的同学们,是你们的努力,才能让大家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圆了大家的重逢梦。不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期待下一次的重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同学情意深!

悠悠天宇旷浓浓故乡情散文

  花飞花落难解情,写几段文字,诉心之常思。

  ——题记

  故乡,人皆有之,世间漂泊在外的人,再坚强的人,只要听见家乡的事儿,也难免有几丝柔情。儿时的我,也觉的家乡禁锢了我的灵魂,盼望有一天可以闯荡天涯,但现在却没有了当初的:“天下之路任我踩”的那份豪情壮志。

  相对于异地他乡的几缕清风,我更喜欢的,则是家乡一统江湖的沙尘暴。我觉得几缕微风也略微有些柔情似水,只有沙尘暴,才能展示北方人民的那份轻狂。家乡的春天,沙尘暴才是真正的霸主,刺骨的寒风携带着大漠的沙砾,袭卷大地,吹动纤细的树木,吹起地上一切弱小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东西,让世界的一切都在他的手下俯首称臣。然后发出及其独特的笑声;“呼~呼~”吹动一些窗户,让它们为其奏响专属的“生命交响曲”,当它此次旅行达到完美,就瞬间离去。来的狂妄,去的潇洒。

  我爱那片大漠,喜欢大漠中人们及其独特的娱乐方式。坐上越野摩托车,用快如闪电的速度,穿梭在那片大漠中,那感觉:“爽!”登上沙漠较高,较陡的坡段,坐上滑沙板,被后面的人一推,然后以风速滑下,那也是有一定技巧的,身体向后倾,我每次都不由自主的`向前倾,所以也经常有摔倒的时候。一摔倒,满脸,全身都是沙子,鼻孔和嘴里也都被沙子占领了,最多成为众人的笑柄,我还是满怀兴奋的继续玩儿。因为即使摔倒,也不会受伤,因为沙漠在拥抱着我,它也有温柔的一面。

  沙漠也并非都是沙子,一片荒凉,他也有他独特的,更为坚强的生命。看,那片沙漠中也有一湾清水——青土湖,那湾清水时而波澜不惊,时而波涛汹涌,随它舞动的,是几片极其浓密的芦苇荡,时不时的,也飞来几群候鸟,共跳水中芭蕾!大漠中的狂风的肆虐也推不倒胡杨,梭梭等沙生植物生存的决心,它们在风中狂吼:“灾难是浮云,生命在延续!”还有在沙漠中不论风吹雨打都依旧在种植沙生植物的那群人,他们坚信,这片荒漠也有充满活力的那天。

  流年如丝,我已不能享受家乡那种独特的生活了。独自徘徊在大漠中央,抓起一把沙砾,让它们也和时间一样丝丝滑落,天上舞动的候鸟,抚摸发髻的沙风,手中流落的沙砾......这些都是我依依不舍的牵挂。余光中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想说:“乡愁是一片充满活力的沙漠,我在这头,乡情在那头!”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脚踩巍峨峻峭的华山,心恋桀骜不驯的大漠。家乡的狂风,你是否能听见我的心声,能否也为我吟唱一首思乡情调?

前门情切切散文

  每当听到《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你眼里总有些湿润。坐落于京城中心、与天安门南北对视、几经磨难、见证沧桑的前门城楼,虽然与周边豪建巨厦难比高伟。但丝毫不影响纯正北京人对它的浓厚情感。

  你深记,伯父从唐山来京做客,在小学校门迎候你。笑着告诉你,前门有种吃食,叫炒肝,他每次来京都要品尝。

  于是,伯父牵着你的小手,在飘柔雨丝伴随下,乘坐铛铛车,来到八方来客眼前一亮的千古名街——前门大街。

  由此,你幼小记忆中,融入“一条龙”的古老牌匾及“皇帝独游、入店夜餐”的往事。大北照相馆名人拍照的情节、庆林春茶叶店的历史、瑞蚨祥绸布店的色彩,还有同仁堂创业、发展、辉煌的那一段段经历……

  那日,偶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你,在入夏的一场夜雨之后,重游前门、再走古巷。但见仿古商幌高悬飘动,仿旧商品亮相展台,仿制建筑油彩鲜亮,仿效当年叫卖、吆喝不时入耳……然而,饱含传统商情的老街旧巷,一旦失去民俗底色、悠悠古风,靠“仿真”、靠刷新,真的能重圆旧梦?

  雨后的街巷,气流清润。你努力开启尘封记忆,让旧日情景再现。于是,沐着晨光走进前门鲜鱼口小街,直奔当年伯父来京、必尝其味的天兴居炒肝店。儿时,伯父带你迈入这家老店。2角钱交到柜台,便能端来两份盛在青花小碗、晶亮亮、颤巍巍的炒肝。另1角钱递去,一盘状若菊苞、皮薄馅大的包子随之入眼、上桌。炒肝托在手上,缕缕诱人香味儿弥散开来,以致让很多穿戴讲究、神态不俗的人失去矜持,眉飞色舞。当时,你根本不顾长者叮嘱的食相,也未按照老北京人的食俗——转着圈儿吸溜着吃,竟然以风卷残云流星赶月的节奏,让青花小碗很快见底,残留一层亮晶晶“包浆”。扭头一看,那盘包子还静静“待命”。为此,让喜爱京味儿小吃的伯父笑出了泪。

  今日重访天兴居,本想故地重游、还原往事。于是,掏出自带白酒,买了炒肝包子……谁料,旧时印象,竟被无情的现实所颠覆!

  但见10元钱一小碗的所谓北京正宗炒肝,那深褐色、亮闪闪、香喷喷,粘稠适度的品相不复存在。层面暗淡、肝肠寡味。当年皮儿薄、馅儿大、汪着油,香美松软的包子,变得皱褶粗简、口感一般。你自问,是双鬓染霜的你,赏物拔高,还是味蕾退化,口味刁钻?亦或是当下食材、烹制技法不似从前?你用迷茫的眼,扫视那些操着外省口音的厨师、表情麻木的服务员、装潢精美的食境、闪动金色的牌匾……

  带我初识老字号吃食的我的伯父,早已离世。难道,老北京人曾为此骄傲的炒肝包子,也随着一代人去而不返了吗?

  疑惑之余,你拿起手机,向曾经接受你采访的名厨咨询。对方语调低沉、夹杂感叹、话语不多,却让你恍然大悟。原来的炒肝,是从选购原料、精心清洗开始。当启明星升起时,老店的学徒工就开始忙乎。反复清洗小肠的过程,是验证“职业良心”的关键时段,杜绝使用任何“不良涤洗剂”。既把不佳气味清除,还要保留本身独特味道。从加工主料到起锅……数十道工序一丝不苟,包括淀粉、大蒜、花椒大料等配料都要精挑细选,做出的炒肝才能保证色美味香、粘稠适度。名厨认为,当下,大多是购进加工好的肝肠。最初,加工制作便粗疏,味道自然不及当年。

  你带着遗憾、茫然,走到前门城楼下,乘坐近年来恢复运营的铛铛车。记得小时候,你住在护国寺大街一条胡同里,在天色蒙蒙亮的时候,端着小铝盆去小吃店买豆浆油饼。有时,站在店门西望,望着望着,就走到护国寺西口的铛铛车前,凝视从容向前、载着悦耳节奏的铛铛车从闹市通过。车厢里昏黄的灯、牙白色圆圈形拉手、长长的淡黄色木椅伴随着宁静。车下,闪着寒光的钢轨车向远方延伸,车上,稀稀落落的乘客沉默无言……有一年春节临近,你走进车厢,用长辈给的.压岁钱买了一张车票。第一次感到,雪花飞舞下的铛铛车,似乎走入童话,似乎驶向老电影的屏幕中……

  今天,你在前门城楼下,再次登上前门——珠市口的铛铛车,试图“圆梦”。然而,年少的那份记忆,难以召回!

  层面崭新、阳光通透、座椅散发油漆味儿的车厢,环境嘈杂,满车都是指手画脚的评议。看窗外,欧美时尚品牌店继而连三、光鲜靓丽,似乎与铛铛车隔代相望、相对疑惑。

  追寻不到旧时感觉,你自然不甘心。于是穿过大栅栏,进入客流如潮的内联升鞋店、盛锡福帽店、同仁堂药店、张一元茶店……你发现,老字号商品貌似“回归”,物价之高,让普通工薪消费阶层望而却步。店,已作为老街景,货,已成为高档品。原本以价格适中、物美亲民为特征的京城老号,似有“往来无白丁”的疏离感。你凝视辉煌牌匾,为之一叹。

  不觉已是当午时分。既然民以食为天,不管情绪如何,进餐不应忽略。于是,你想到一款吃食——恩元居炒疙瘩。

  那是一款很悦目的主食,曾一度让你带着微薄奖金,骑着自行车从京西海淀赶到前门煤市街,品尝这款富含传统格调的小吃。你曾细细了解炒疙瘩的做工,是通过“和面”、“揉面”、“搓面”、“揪面”、“捻面”,力求精致、均匀、煮后不粘,筋道利口。其配料,也颇为讲究,用牛羊肉鲜嫩部分切细丝,经腌制、加糖色煸熟。每斤疙瘩,必用一两香油单勺小炒。根据节气时令,配料或撒芽豆,或撒青豆,点缀青蒜末、胡萝卜丁、黄瓜丁等。装盘后,上浮亮晶晶的明油,淡黄如金粒的疙瘩层面,黄绿相间的时蔬散落其间,翠绿的青蒜末,如堆积在黄金粒上的一层玉屑。食后,讲究盘中留一层若有若无的底油,虽满口余香但无腻感。记得那年,吃过炒疙瘩之后,你为了钩沉史话、寻根溯源,迎着秋风秋雨奔向人大藏书室,在那里当馆员的文友,以为你搜寻什么创作资料,急火火引领你来到群峰林立般的大书房。在墨香、纸香交集的氛围里,你终于翻出一张发黄的旧报纸,上面有一段广福馆的报道。你由此知晓,广福馆原来是恩元居炒疙瘩的前身!

  那是1936年7月21日,北平在《时报》上登载的文章。其中有“北平全市,无论男女老幼,不分富贵贫贱,都知这家广福馆的炒疙瘩。广福馆之所以红,就因那位女掌柜手艺好……”那时,你感慨的是:食文化这片知识的海洋,最为宠爱的弄潮儿,是精彩传承、不断创意的经营者。

  然而,当你从追忆中重回现实,当你走到当年一饱口福之地,你再次生发失落感!前门一带,很多旧民居、老胡同已被满目新建筑替代。在古老巷陌挥扇聊天、喝着“高沫”的“老北京”已难以再见。杂乱的商铺与天南地北混搭的方言,搅乱古街深院那一帘旧梦。坐落在美食街南部的恩元居饭馆早已搬迁他处。取而代之的,是外省人包租的小店,停放的货运电动车以及扩宽、刷新、失去沧古之色的街景。

  你在迷茫寻觅之后,又回到前门城楼下。复建后展新颜的前门牌楼,“被美容”后,感觉如何?修葺一新的正阳门楼,是否在自恋?综览街景,凸显一个时代的豪华修饰与刻意复制。然而,你多么希望,在“还原历史文化”进程中,在古老的门楼留一片底色,留几蓬衰草,让蟋蟀的叫声支撑秋韵,在幽深的老巷存几处旧居。让谈笑声、问候声把民俗延展,在老店中留几位长者,让昔日的商情再度重演,在古街留些古树,让初春莺声燕语、夏末寒蝉凄切,去诠释悠悠岁月……

  让你有些欣慰的是,在城楼之西,老舍茶馆依然维系着历史风貌。已属罕见的北京琴书、京韵大鼓的演唱声从里面传出。“老二分”的大碗茶依然守望。当年尹盛喜传承的大碗茶,尽管被某些苛责者视为“作秀”,但粗茶大碗、双手端捧、满脸微笑、情深意长的姿态,谁敢说不是延续老北京人的亲情与实在?

  已是,你细细品味着茶中滋味。游走过程中的几许惆怅,竟然被微黄的茶色所淡化……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