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被逼投降匈奴,好友霍光执政后派人迎接,李陵为什么拒绝回朝?

李陵被逼投降匈奴,好友霍光执政后派人迎接,李陵为什么拒绝回朝?

轻轻的一阵风,唤醒沉睡了千年的躯体;轻轻的一阵风,拂去历史神秘的面纱。跟着小编一起去探索藏在历史里的秘密吧!

【时上遣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于是族陵家。】--《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公元前97年,汉武帝派遣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营救李陵。却传回李陵已经叛变的消息,汉武帝震怒,下令将李陵满门抄斩。

李陵果真投敌叛变了吗?

其实没有,不久之后就有探子回报,先前所谓教授单于打造先进兵器,训练士兵的,其实不是李陵。

这些事情,都是另外一位投降了匈奴的将军干的,也姓李,叫李绪,深受单于喜爱。

两年前,李陵以5000步兵孤军深入,与匈奴单于亲自率领的10余万大军血战多日,虽然杀死杀伤几倍于自己的敌人,但终究寡不敌众,且辎重不足,失手被俘。

但出身名门的李陵誓死不肯投降,而匈奴单于又十分欣赏他的才华,便软禁在身边。

很显然,因杅将军公孙敖率军营救李陵的过程中得到的消息有误,李陵是被冤枉的。

汉武帝以李陵"叛投匈奴"夷其三族后,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

而李陵本人得知家人被害的消息后更是睚眦俱裂,他首先派人刺杀了连累他的叛将李绪。

然后干脆顺势向匈奴单于且鞮侯投降,可是单于的母亲却因为李绪之死要杀李陵。

无奈之下,单于将李陵雪藏到北方大漠训练士卒,远离匈奴王庭,直到单于母亲死后才召回李陵。

此时的李陵已经逐渐适应了在匈奴的生活,单于不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让他重新拥有了家庭,又封他为右校王。

同时被封王的还有一位汉人降将,叫卫律,他被封为丁灵王。

李陵与卫律这两个汉人降将都成了匈奴手握实权的贵族,深受单于信任,李陵领兵在外,遇到大事才会回到王庭,卫律则伴随在单于身边出谋划策。

到了公元前90年,匈奴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再次恢复了部分实力,又开始侵犯西汉五原、酒泉两地,并杀死当地守将。

当年三月,汉武帝派遣外戚贰师将军李广利为首的三路大军共13万人出击,准备再次教训匈奴人。

《资治通鉴·汉纪十四》:【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商丘成将二万人出西河,马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击匈奴。】

然而,事实证明,李广利不是卫青、霍去病那样雄才伟略的天才统帅,也比不上飞将军李广这样的百战名将。

匈奴派出李陵等人,以不到李广利一半的兵力迎战,李广利都没有讨到好处。

他总结这些政治智慧的目的是什么呢?

当然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供统治者借鉴,具体点就是供宋朝的皇帝借鉴。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但其实,司马光这样的名家所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不仅适用于大人物参阅借鉴,同样可以给我们平头百姓提供养分。

在历史的肩膀上承载着太多过往的苦涩与豪情,下期再和小编一起回忆那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吧!

反而是车师国遭受了池鱼之殃,被李广利军灭了国,车师国王一家子也成了阶下囚。

其实早在公元前99年,就已经证明了李陵的领兵能力远远强于李广利,只不过汉武帝不愿承认。

李陵被俘后,本来与他没有什么交集的司马迁出于公正,在汉武帝寻求他的意见时,分别列举了李广利和李陵的战绩,为李陵申辩。

可惜,司马迁不但没能帮到李陵,还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汉武帝质疑司马迁在污蔑诋毁李广利,实际上就是在间接地讽刺他这个皇帝任人唯亲,用人不当。

于是,肚量狭小的汉武帝将司马迁施了腐刑。

也正是因为汉武帝的这种行为,彻底寒了李陵的心。

以至于在汉武帝死后,李陵年少时的好友霍光、上官桀等人执掌大权之后派人迎接他回朝,李陵也没有答应。

霍光的使者,同时也是李陵的好友的任立政等人抵达匈奴时,李陵虽然在单于的欢迎宴之外,又与卫律设了私宴款待任立政,但从一开始就表面了自己的立场。

与阔别多年的中原故人重逢,李陵穿的却是匈奴服饰,连头发也绑成了匈奴的样式。

任立政依旧不肯死心,向李陵传达善意:称新皇登基已经大赦天下,而且如今执掌朝政的两位大臣霍光、上官桀都是你的好友,没有人会追究你过去的事情。

李陵简单地表示了对昔日好友的感谢,然后小声地回了一句:"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耻辱,无可奈何!"

表面上看,李陵是看重自己的名声,他已经背叛了一次,不想再有第二次。

其实是他的心已经被伤透了,汉武帝虽然死了,但当初落井下石的满朝大臣以及他们的后人却还在,那种思想环境依旧没没有改变。

李陵的凄惨人生及其心路历程,在《资治通鉴》中都有详细记载。

我们在为李陵叹息的时候,同样也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帝王英明如汉武帝,都会犯下如此明显的错误,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撰《资治通鉴》这部鸿篇巨著的目的,就在于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记录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长达1360多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全面总结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