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毫升教学反思

认识毫升教学反思

《《认识毫升》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认识毫升》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认识毫升这一课,感觉上还是比较顺利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一些容器,让学生感觉到这些容器不到一升,从而产生认识毫升的愿望。然后出示量筒,指导学生认识筒身上的刻度。我们学校也是只有 25毫升的量筒,因为有了各位老师之前的`经验,我着重指导了一下,让学生明白,这量筒上是2格一毫升。接下去先给学生5毫升水,再让学生加一毫升水,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不太熟练,结果有几个组的数据相差很大。有最多的一组是20滴,最少的一组是8滴,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是测到10毫升左右。至于毫升与塔尖的关系,在前几课中就已经做了潜藏。所以几乎没有花多少时间。     练习时,因为学生带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所以做起来学生兴趣很浓,许多的数据也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这种课上起来其实很舒服,只是准备工作要花很长时间。     在操作中,也有一些问题,那就是许多学生的操作并不规范,把兴趣放在了操作上,反而忽略的数学的知识,这一点是值得以后注意的。

2、《认识升和毫升》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升和毫升,因为有了各位打的底,所以上起来还是蛮轻松的。

  不过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一是书本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煤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告诉他们了也还是没有什么生活体验,所以只是笼统地让他们说了大约的容量。

  另外一个是想想做做的第1、2题,蛮有趣的实验,结果却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行也让我大失所望,有些学生根本无法说清为什么这个杯子的"容量大而那个杯子的容量小。

  有趣的地方在于学生的语言。因为想想做做第1、2题涉及到三个不同的杯子,我让他们给杯子编个号。结果大部分学生采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胖杯子,长杯子,矮杯子,这样交流起来听的学生也明白他们说的是哪一个,比给杯子编号要好许多。

  还有一个地方,是给1升的水称重量,连容器称是1200克,一报出这个数字,我心中就想,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发觉这中间的问题。结果立即有4、5个学生举手说:老师,应该要去掉这个容器的重量。嗯,总算还有一些学生懂得动脑。

3、《认识毫升》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认识毫升这一课,感觉上还是比较顺利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一些容器,让学生感觉到这些容器不到一升,从而产生认识毫升的愿望。然后出示量筒,指导学生认识筒身上的刻度。我们学校也是只有 25毫升的量筒,因为有了各位老师之前的经验,我着重指导了一下,让学生明白,这量筒上是2格一毫升。接下去先给学生5毫升水,再让学生加一毫升水,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不太熟练,结果有几个组的数据相差很大。有最多的一组是20滴,最少的一组是8滴,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是测到10毫升左右。至于毫升与塔尖的关系,在前几课中就已经做了潜藏。所以几乎没有花多少时间。

  练习时,因为学生带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所以做起来学生兴趣很浓,许多的数据也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这种课上起来其实很舒服,只是准备工作要花很长时间。

  在操作中,也有一些问题,那就是许多学生的操作并不规范,把兴趣放在了操作上,反而忽略的数学的知识,这一点是值得以后注意的。

4、《认识毫升》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认识毫升这一课,感觉上还是比较顺利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一些容器,让学生感觉到这些容器不到一升,从而产生认识毫升的愿望。然后出示量筒,指导学生认识筒身上的刻度。我们学校也是只有 25毫升的量筒,因为有了各位老师之前的`经验,我着重指导了一下,让学生明白,这量筒上是2格一毫升。接下去先给学生5毫升水,再让学生加一毫升水,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不太熟练,结果有几个组的数据相差很大。有最多的一组是20滴,最少的一组是8滴,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是测到10毫升左右。至于毫升与塔尖的关系,在前几课中就已经做了潜藏。所以几乎没有花多少时间。     练习时,因为学生带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所以做起来学生兴趣很浓,许多的数据也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这种课上起来其实很舒服,只是准备工作要花很长时间。     在操作中,也有一些问题,那就是许多学生的操作并不规范,把兴趣放在了操作上,反而忽略的数学的知识,这一点是值得以后注意的。

5、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人手一台天平,让学生去亲手体验,而教师的演示,学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这时网络资源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我通过的演示,让学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过程。因为有了这个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简洁、易懂。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6、《认识毫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感受1毫升有多少,还要建立升与毫升的关系,因此准备了教具:量杯、量筒、滴管和烧杯。

  使用情境导入,让学生切身思考,使课堂顿时活跃。以旅游为例,问学生在旅途中口渴的时候,一下子能喝多少杯水?这是一个与切身体会的问题,因此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都七嘴八舌讨论。最后请了几位学生回答,有些回答的很切实际,有些回答的很夸张,就当即让学生评判一下:到底谁喝得多谁喝得少?自然而然让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喝得多谁喝得少,必须要有同样的大小的杯子测量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时候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的水杯中,有刻度是500ml,有的是450ml。之后我就说以500ml为例,你能喝这样的几杯?我们就能得出某些同学很能喝水。随机提出问题,到底他能喝多少量的水,你知道吗?因此我们测量水等液体时要有一个表示容量的"单位,引出毫升和升。

  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学生们的量感。先让学生们猜一下1ml到底有多少滴?带着这个问题,观察我的操作。对于教具的使用,更加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PPT呈现生活中用ml为单位的实物,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猜猜一盒牛奶大致有多少毫升?等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随后,说说生活中还看到哪些是用毫升做单位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毫升的感受。之后通过毫升引出升,并且引出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将1000毫升的有色液体倒入1升的量杯,让学生感受1000毫升和1升是相等的。进而用1000毫升=1升来表示。进而更现实化,用500ml的量杯表示1升的话,就是这样子的两杯水。然后展示教材中几个容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猜测,下面的液体有多少?建立1升的量感中,更加的生活化。

  最后,练习层层递进,由简单到难,逐渐升华。首先是模仿练习,根据所给容器,填入升或毫升。其次是判断题,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容器,故意把升和毫升颠倒,再次巩固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量感。之后是对于难点的突破,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换算的练习。最后是提高题,探讨与之相关的实际应用题——搞促销的问题,让学生们先讨论再思考。

7、《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容量和升,能把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了1升究竟是多少,与生活中的什么能够联系在一起,并且通过大小不同的瓶子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哪些瓶子的容量比一升多,哪些瓶子的容量比一升少,为后面学习毫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这节课上,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会看、会说、会做!

  《升和毫升(2)》教学反思:

  估算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进行比较正确的估算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用好参照物十分重要。如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道一个盆大约装水9升。以此为参照物,学生估计一个水池的容量、高压锅、电饭锅的容量等就比较容易估计得正确。在多次有意识的培养下,学生的估计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认识毫升》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共字。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