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 简介

地球 简介

地球,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

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地球自转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

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周期为一恒星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黄赤交角)为23°27′。

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

地球的质量为5.976×l027克,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

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

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

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

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

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78.伽(厘米/秒2),两极处为983.2伽。

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

重力异常同地质构造和矿床有关。

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最大的可达十分之几毫伽。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

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

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

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

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

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

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

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通过火山喷发等作用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

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

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

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地球数据

轨道长半径(天文距离单位) 1.000

轨道长半径(百万公里) 149.6

公转的恒星周期(日) 365.26

公转的会合周期(日) -

轨道偏心率 0.017

轨道倾角(度) 0.0

升交点黄经(度) 0.0

近日点黄经(度) 102.3

平均轨道速度(公里) 29.79

赤道半径(公里) 6378

扁率 0.0034

质量(地球质量=1) 1.000

密度(克/立方厘米) 5.52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转周期(日) 0.9973

黄赤交角(度) 23.44

反照率 0.30

最大亮度 -

卫星(已确认的) 1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