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死后7天就仓促下葬?深层原因彰显千古帝王的绝世英明

朱元璋为何死后7天就仓促下葬?深层原因彰显千古帝王的绝世英明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左传 · 成公十三年》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封建王朝时期,祭祀是与军事同样重要的国家大事,帝王宾天更是被称为国丧,缛节繁琐,过程漫长。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从驾崩到入葬,都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却是个例外。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之死,存在着诸多未解之谜。

首先,朱元璋的驾崩时间就存在争议,不同史料中有不同记载。《明史·惠帝本纪》记载,朱元璋病逝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但并未说明具体日期。而在其他史料中,朱元璋的死亡日期则有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五、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九、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七等多种说法。

帝王的生卒年,竟然会出现如此大的分歧,这本身就很不寻常,更不寻常的是,根据《明史》的记载,作为明朝的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从驾崩到下葬,中间仅仅隔了7天,是典型的速葬,完全不符合帝王安葬传统,这在历朝历代皇家都是十分罕见且离奇的。

那么,朱元璋到底为什么违反常规实行速葬呢?这其中暗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简略分析如下,如有不当,欢迎补充指正。

原因一:防腐

朱元璋是在农历的闰五月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此时,地处南方的南京已经进入炎炎夏日,朱元璋的灵柩不敢在皇宫内放置太久,很可能也是考虑到天气原因,以防遗体腐烂发臭,有损帝王威仪。

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次要原因,毕竟即便是在明朝初期,也有了一定的防腐方法,帝王夏日驾崩,缩短停灵时间很合理,但也绝不可能短到只有7天的份上。

原因二:防盗

明朝万历首辅朱国桢在《皇明纪传》中记载,朱元璋下葬当日,13个城门同时出棺。几百年来,"各门下葬"一直被当作是朱元璋临终制定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让世人弄不清到底哪口棺椁抬的是朱元璋本尊,以起到杜绝盗墓的作用。

同理,朱元璋驾崩后选择速葬,也有可能是出于防盗的目的。古人迷信,最讲究死后殊荣,陵墓被盗,遗体被毁,这是所有帝王都最忌讳的事情,朱元璋也不例外。夜长梦多,停灵时间越长,变数越大,被有心人摸清情况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速葬确实不失为防盗的最好方法。

原因三:防篡

除了以上可能原因,笔者认为,朱元璋选择速葬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为了皇位的顺利承袭,以防诸王篡位。

众所周知,朱元璋晚年越过二十几个儿子,隔代传位给了孙子朱允炆。叔叔们个个手握重兵割据一方,朱允炆主少国疑,他的皇位必然不是那么稳固。

对于这一切,朱元璋心知肚明,也早有筹谋。朱元璋晚年不惜大杀开国功臣,就是在为朱允炆顺利登基斩荆清路。

明朝实行皇子分封制,朱元璋的二十几个儿子都被封为了藩王,驻守在全国各地。所以,朱元璋驾崩时,诸位皇子都不在南京城内。按照传统,皇帝驾崩,皇子们必然是要回京奔丧的,但是,朱元璋临终却特地下遗诏曰:"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朱元璋遗诏内容,出自张廷玉(清)·《明史·卷三·本纪第三》,原文较长,略去。)

也就是说,朱元璋要求所有藩王不得到京师奔丧,这明显也是违背皇家传统,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儿子们以奔丧为名行谋反篡位之实。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解开以上提及的种种未解之谜,从不公开真实驾崩时间,到火速下葬,其本质都是为了防止皇子们篡位,确保朱允炆顺利登基。毕竟,藩王们从得到朱元璋驾崩消息,到回京奔丧,这中间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

速葬一方面可以省去繁文缛节,留给朱允炆更多的准备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斩断皇子们的奔丧借口--先皇已经入土为安了,你们还奔个哪门子的丧?

如此看来,朱元璋违反帝王规制选择速葬,看似很不合情理,却恰恰彰显了他的绝世英明,真不愧为千古帝王典范!

参考资料:《明史》、《皇明纪传》等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