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诸葛亮设计谋害后,墓前为何会跪着诸葛亮的石像?

魏延被诸葛亮设计谋害后,墓前为何会跪着诸葛亮的石像?

刘备在世时,非常信任和器重魏延。在夺取汉中后,众人都以为张飞会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包括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结果,魏延却意外的被刘备任命为了汉中太守,导致"一军尽惊"。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能够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枭雄,绝不是仅靠运气得来的。刘备看人和用人眼光之毒辣,精准,是诸葛亮无法比拟的。

诸葛亮的优势在于天下谋略,具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但弱点也非常明显,过于谨小慎微。诸葛亮的这种特点,适合于守成,而不适合于创业。前期由于刘备的存在,两人配合,所以,蜀汉的创立大业非常迅速和成功。

刘备和诸葛亮,因为在用人上的不同,导致最终的结果也不同。

而诸葛亮明显就不同了,诸葛亮用人,完全是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和自己风格类似的人。比如蒋琬、费祎、杨仪、姜维等人,都是十分严谨、低调之人。

魏延是什么样的人呢?跟诸葛亮所喜欢的人才类型恰恰相反。

魏延魄力十足,敢于冒险,且不计后果。魏延在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时,就曾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气魄,一下就折服了众人。再加上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而且善谋,在汉中设立了"重门之计",稳固了汉中数十年。有勇有谋,这也让魏延有了敢于冒险的资本。

只是呢,魏延"性矜高",就让谦虚谨慎的诸葛亮非常厌恶了。所以,诸葛亮时时刻刻,都在压制魏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以及历次北伐时,要求独率一路精兵,分路攻击关中的要求,均被诸葛亮给否定了。

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想要扭转整体战局,要靠什么?就是奇谋。结果,诸葛亮却是一次次的想靠中规中矩的步步为营取胜。蜀军的意图很明显,猜都不用猜,魏军明显无压力。魏军势力更强,补给充足,只要防守好就行了。蜀军不靠奇袭,必然是耗不过魏军的。结局么,蜀军就是在那里无谓的消耗蜀国原本就有限的国力。

诸葛亮持续不断的打击魏延等异己,而不是合理的平衡,使用好不符合自己风格的人才。毕竟,做事风格不同,不等于不忠于当前的组织么。

这点在演义中表现的最突出,诸葛亮一见到魏延,就说魏延天生反骨,要斩了魏延。幸亏刘备坚决不同意,才保了魏延一条命。其实,经过现代学者的研究总结之后,所谓的"面相"、"骨像",都是用来造势的工具而已。一种是用来拉拢人,说某某人"隆准龙颜",可成大事,一下子可以号召起一大批人;另外一种就是用来打击排除异己,比如魏延的"反骨",一下子就将很多人拉到了魏延的对立面。其中包括很多只看《三国演义》的小伙伴,可能就是这么开始讨厌魏延的。

而且,从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来看,就是要孤立,并除去魏延。诸葛亮开撤军大会,故意将魏延排除在外。这对于任何高级核心将领来讲,都是一种莫大的侮辱,特别是对于"性矜高"的魏延而言,必然会冒火。然后么,魏延自然就会犯错了,最后被杨仪派马岱所杀,也就不足奇怪了。

不能不说,诸葛亮在大局谋划上,的确超出常人。诸葛亮已经看出来,魏延必然不会反叛,而蒋琬、费祎等人,也都无法制衡魏延。所以,诸葛亮只能无奈的认为,除掉魏延才是上策。诸葛亮当然并没有什么私心,是从大局考虑的。但是他的这个"大局观",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这完全是因为诸葛亮谨小慎微的思想所决定的。

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真就给魏延以重任,让魏延担负全局,魏延还会自己亲自带兵去冒险,而不顾大局么?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魏延不在诸葛亮的位置,自然就会甘愿自己去冒险。如果魏延坐到了诸葛亮的位置,恐怕就会从全局考虑了。魏延必然会找到和自己想法相同的将领,派遣这名将领出兵子午谷,直取潼关。而魏延自己则会亲率主力,兵出斜谷,拼命与子午谷奇兵会和。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取得关中的可能性,要比诸葛亮稳扎稳打的打法成功几率大多了。

魏延因为被诸葛亮、杨仪等人激怒,失了分寸,带兵截杀杨仪,才导致众叛亲离,最后被马岱所杀(杨仪都指挥不动姜维,如果杨仪派姜维去找魏延,估计姜维会跟魏延聊,聊着聊着很可能姜维会回头干杨仪,至少姜维不会那么轻易就动手杀了魏延,王平就没这么干,只有马岱比较虎)。

魏延死后,尸身被直接就地掩埋在了现在汉中城北两公里的石马坡。石马坡附近的村落中,流传着一些故事,说是原本魏延墓前有两匹跪石马,一匹是害死魏延的杨仪,一匹是直接杀死魏延的马岱。另外还有一个低头忏悔的文官雕像。

这尊文官雕像到底有没有,并没有实物留存下来。魏延墓现在仅存的遗迹,是一匹跪卧的石马,存放于汉中博物馆之内。石马像之类的,是古代墓葬神道旁的标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至于那个文官塑像,应该也存在过。毕竟魏延的冤屈,在蒋琬主政之后,就已经被洗刷了。虽然后人都非常敬重诸葛亮,但是不能排除一些人更认同魏延,更赞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所以,有人在魏延墓前放了一个文官雕像,手中拿着地图,低头做忏悔状,也不足为奇。而这名文官自然就是诸葛亮了。

魏延和诸葛亮、杨仪等人的恩怨,早已经随风而逝。但这段历史却值得借鉴,如果你是蜀汉大将军,全权负责主持北伐,会怎么决断呢?是学诸葛亮中规中矩北伐?还是会采取魏延的谋划,冒险一搏?亦或是有更好的北伐计策?或者干脆守住汉中,待在蜀川休养生息?欢迎各位高人提出自己的谋划、见解。

素材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