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开国皇帝总是要“杀功臣”,他们这样做,究竟对还是不对

古代开国皇帝总是要“杀功臣”,他们这样做,究竟对还是不对

杯酒释兵权"杀功臣"这件事,成为后世对古代开国皇帝诟病最多的一件事。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会"杀功臣"。就算一些皇帝没有杀功臣,也会打击功臣。比如,被称为在开国功臣问题上处理得最好的皇帝赵匡胤,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处理了功臣问题。但其实也是对功臣的一种打击,功臣们总体上并不能逃脱被打击的命运。

(杯酒释兵权)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开国功臣被"杀",或者说受打击,就不仅仅是皇帝个人性格的问题,而是一种必然的行动。那么,为什么开国皇帝总是要杀功臣,或者打击功臣呢?

简单地说,问题出在"皇权制"上。

皇权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要的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基础,维系了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年的漫长时光,一直到清末的时候才结束。

这个"皇权制"对中国古代社会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就是让整个社会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生活在这样的国家的老百姓,要说互相之间没有矛盾,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而这样的国家里,充斥着各种矛盾,却成为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历史延续不断的文明古国。就算曾经多次经历了分裂,但是这些分裂的国家,最终还是再一次实现了统一。就是因为有皇权制的存在。皇权制强大的统摄力,让任何分裂都变得不太可能。

当然,皇权制的坏处也是明显的。最大的坏处,就是民主政体无法建立起来,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僵化,越来越腐朽。在外国西方工业革命发展起来以后,,近代中国就不得不被动挨打。

但是,虽然说皇权制是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基础的政治体制。但是,恰恰在每个朝代的建国初期,这个制度会受到挑战。

(刘邦起义)

为什么在建国初期,这个制度会受到挑战呢?

这也是由中国古代特殊的建国方式来决定的。

古代所有的朝代建立起来,都是"造反"的结果。不管这些最后建立国家的人,是农民起义者,还是诸侯,按照皇权制的规矩,他们都逃不脱一个"造反"的评价。比如刘邦,他本身是秦朝的臣民,按照皇权制的要求,他就应该循规蹈矩,维护秦朝。后来参与到推翻秦朝的行动中,显然他是一种"造反"。再比如李渊,他本来是隋朝的大臣,他也应该一心维护隋朝的统治。而李渊最终却代替了隋朝,其实也是"造反"。

也就是说,所有那些建立新朝代的皇帝,本身就是皇权制的破坏者。

这些开国皇帝是皇权制的破坏者,他却又一心要维护皇权制。不维护皇权制,像项羽、司马炎那样搞分封,国家很可能就迅速土崩瓦解。

上台前是皇权制的破坏者,上台后立刻成了皇权制的维护者,这个弯该怎样才能转过来呢?

古代皇帝一般用的是"天道思想",就是说旧有的朝代,违背了上天的规律,因此上天必然要让它灭亡,让新的朝代起来,代替它。比如刘邦的汉朝代替秦朝,就是因为秦朝暴政,因此"赤帝"替代"白帝","土德"替代"水德"。这就是所谓的"天道"。

(汉初三杰)

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只能用来麻痹一般的老百姓,对一般老百姓起作用,对同样居于高层的开国功臣,是不起作用的。为什么不起作用呢?

因为这一套程序是如何炮制出来的,开国功臣们都心知肚明。刘邦当年斩白蛇的故事,说不定就是开国功臣帮他伪造的。一般老百姓信以为真,但是刘邦身边的人都知道怎么回事,没有什么神秘性。

再一点,因为江山是通过"造反"的方式,在战场上打下来的。在打江山之前,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大家的社会地位都是差不多的。甚至皇帝的社会地位还不如大臣。比如当年刘邦的社会地位,实际上都比他身边的大臣低。现在皇帝变得高高在上,众人都要给皇帝跪拜,这一点,很难让大臣们接受。

并且,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大臣所出的力,明显比皇帝多得多。比如"汉初三杰",张良的战略布局,韩信的冲锋陷阵,萧何的后勤保障,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刘邦实际上什么也没干。不但没干,很多时候还要拖后腿。比如去了秦宫,就扎进皇帝后宫不出来。比如打进彭城,也扎进项羽的后宫不出来。

可是江山打下来了,却是刘邦坐江山,这怎么让大臣们心服呢?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开国初期,皇权制都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要建立皇权制,开国皇帝唯一只能采用"杀功臣"的办法,用强权解决问题,此外别无办法。

也就是说,"杀功臣"完全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除非,皇权制不存在了,共和民主政体建立了。但如果是这样,封建时代也就结束了。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