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首创一成语,拒绝了孙权的建议,却为关羽之死埋下伏笔

刘备首创一成语,拒绝了孙权的建议,却为关羽之死埋下伏笔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主人公是刘备。原文如下:

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曰:"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于操。今暴师于蜀、汉,转运于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于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

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刘备向独自占据益州,便拒绝了孙权的意见。他说:"益州百姓富足,地形险要。刘璋虽然暗弱,但有能力保住自己的地盘。张鲁虚伪而不可靠,未必真正效忠曹操。如果现在进兵益州和汉中,不但军需物资要从万里之外进行转运,而且要确保万无一失,这样的行动即便是兵法大师吴起也无法制订住计划,孙武也能以保证能成功。

曹操虽然企图篡夺帝位,可现在还是打着保卫皇帝的旗号,有些人只看到曹操在赤壁打了大败仗,就认为他的力量不足,实际上如今曹操依然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土地,他打算到大海边饮马,到吴越之地检阅军队,如何肯干坐在那儿等待年老?现在盟友之间无缘无故自相攻击,无异于给予曹操把柄,使敌人有机可乘,这不是长远之计。"

孙权不肯听从刘备的建议,派遣孙瑜率领水军进驻夏口。刘备不然孙瑜的军队经过,他对孙瑜表示:"你打算夺取益州,我就算是披散头发,隐居山林,从此不过问世事,也绝不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义。"他派关羽驻扎江陵,张飞屯兵秭归,诸葛亮据守南郡,刘备自己也进驻孱陵。孙权知道刘备的意图后,只得下令让孙瑜撤军,不再攻进益州。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刘备口中的"被发入山",意为披散头发,隐居山林,形容不过问世事。这也是由刘备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孙权想借道刘备所占据的荆州地区进攻益州,故此写信给刘备,提出与刘备一起向益州发动进攻。但刘备回信拒绝了孙权的邀请。孙权大怒,派遣孙瑜带领军队,打算强行通过刘备的地盘。刘备则用"被发入山"这句成语进行威胁,同时又派关羽、张飞等人把守通过益州的要道,摆出以武力阻止孙瑜大军的架势。孙权发现刘备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大军经过,只好撤军。

不过,自从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战略构想之后,刘备就一直对益州虎视眈眈,一直在寻找进入益州的最佳时机。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会让孙权捷足先登呢?故此,他不惜编造了种种谎言来阻止孙权,甚至不惜以武力相威胁,最终迫使孙权放弃了西进益州的打算。但这也为日后的荆州之争和关羽之死埋下了伏笔。

参考书籍:《三国志》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