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画用墨有哪些特点

传统国画用墨有哪些特点

中国画从立意到形象的塑造,总归于用笔用墨。

谢赫在《六法》中将“骨法用笔”列为第二条。

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中国画家以写代描,把笔意墨法置于首位。

故使笔墨成为表达“意境”、“形神兼备”的重要条件。

  (一)关于用笔。

我国绘画很重视线的表现,用线来塑造形象。

以线为骨,就是指以线为造型的骨架。

为之“骨法”表现物象须有具体的线去塑造,其关键在于“用笔”。

线在塑造形象中力的变化,功在于运用笔法。

古今画家通过熟练的使笔、运笔,产生笔力、笔意、笔趣,形成虚实变化,浓淡相依,顿挫回旋,巧拙适度,富于节律的造型底线。

中国传统画论中形容东晋×顾恺之的线如“春蚕吐丝”;形容唐×尉迟乙僧的线如“屈铁盘丝”;形容唐×吴道子的线为“吴带当风”;形容曹仲达的线为“曹衣出水”。

所谓笔法即指执笔的方法和指、腕、肘的运用。

传统的笔法为人所使,其法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藏锋、露锋等法。

所以掌握笔法(即用笔)的起止形态变化及行笔运转方向变化,使之随画意而使转,达到状形立象、传情达意。

  (二)关于用墨。

中国传统绘画一贯是主张用笔和用墨的。

清×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

论用笔必然要论用墨,谈用墨必谈用笔。

所以,笔与墨在中国画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有笔,墨才能变化;有墨,笔才能显现。

故“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有笔无墨非也,有墨无笔亦非也”(潘天寿语)。

然而,中国传统绘画尤重用墨。

笔以达气,墨以生韵。

用墨表现画面的气韵,求得生动是很重要的。

中国之墨经用笔引发和水的渗化,可变化出浓、淡、干、湿、黑、白(纸的本色)不同层次的色彩感。

古人谓之“五墨六彩”。

  中国传统绘画用墨大约始于唐,经五代到宋确立了用墨的重要地位,嗣后经元、明、清得到长足的发展渐次完备了用墨之法。

古代绘画用墨法很多,有浓墨法、焦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

归纳其要者,谓之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三种。

破墨法即淡破浓,浓破淡,干破湿,湿破淡,以水破淡之法,备求墨色的浑化对比。

泼墨法即以多量的水份调墨,要求不能太均匀,而后随笔泼洒,一次完成,以求墨色浑化自然、润泽。

积墨法即在淡墨上层层加深,每次待干后复加之。

求得墨色层次既有变化而又浑厚。

此三种方法可单用,可混用,以求变化万千、丰富多彩。

  以墨代色,力求单纯、明快、概括,是中国画的独特创造。

以墨代色的不同变化,表现各种色彩感觉,富有浪漫主义的处理特色。

即如陈简斋墨梅诗中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故中国绘画注意用墨而慎于用色。

中国画在设色方面突破了自然物固有的约束,代之以感情的意匠色彩。

就是画家在观察客观物象时,将感情移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继之产生有我的色彩关系。

这种传统的设色方法,强调在单纯、明快的对比中追求色彩的主从和谐与色彩的感染力。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