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过一个馊主意,被弃之不用,刘备免于全军覆没!

诸葛亮出过一个馊主意,被弃之不用,刘备免于全军覆没!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发生在荆州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魏延、文聘、刘备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孔明曰:"江陵乃荆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于是引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魏延与文聘交战,从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尽。延乃拨马而逃,却寻不见玄德,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却说玄德同行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路过刘表之墓,玄德率众将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言甚悲切,军民无不下泪。忽哨马报曰:"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得知曹操亲自率部前来,刘备不得不放弃樊城,向襄阳转移。此时,镇守襄阳的刘表之子刘琮听信蔡夫人、蒯越等人的建议,向曹操投降。当刘备来到襄阳城下时,刘琮不敢与刘备见面,蔡瑁、张允更是命令将士乱箭齐发,企图阻止刘备进城。此时,魏延砍死守门将士,打开了城门。大将文聘率军杀出,与魏延及张飞发生混战。此时,诸葛亮向刘备提出,放弃进入襄阳的原定计划,改为南下进驻江陵。这个建议得到刘备的采纳,众人随之离开襄阳赶往江陵,此后便有了赵云单骑救主及张飞大闹长坂坡之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不计其数", 意为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代周密所撰《癸辛杂识别集下?襄阳始末》中的"火炮、药箭射死北兵及坠水者,不计其数。"

小说中提到的这段刘备离开樊城来到襄阳城下的故事情节,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发动荆州之战后,荆州牧刘表意外病逝,其子刘琮在荆州文武的劝说下,决定投降曹操。而此时驻扎在樊城的刘备,却并不知道刘琮决定投降的消息。当得知曹军进展神速的消息后,刘备心知继续驻扎樊城必将被曹操劝谏。因此,刘备放弃樊城,率众撤退。当刘备等人来到襄阳附近时,刘琮才派宋忠告诉刘备自己决定投降曹操的决定。刘备大怒,差点将宋忠斩首。此后,在手下文武的建议下,刘备才决定南下撤往江陵。从这段史料来看,刘备改道江陵的计划与诸葛亮并无关系。

不过,在刘备尚未决定何去何从之前,诸葛亮也的确为刘备提出了一个建议。据《三国志?先主传》载:"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那么,抛开刘备是否忍心攻击刘琮这个话题不谈,但就军事角度而言,诸葛亮的这个计划是否可行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诸葛亮此举存在极大的风险,后果难以预料。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荆州文武对刘备的敌意很强,绝大部分人都建议归顺曹操,这也就是在刘表死后刘琮迅速投降的最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以刘备的少量兵力能否攻占荆州州治襄阳是一个巨大的疑问。即便刘备拿下了襄阳,也会两面两大隐患。首先,刘备趁着刘表新丧之际占领襄阳,势必造成荆州军民的强烈反抗。以刘备的兵力能否守住襄阳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其次,刘备之所以离开樊城,是因为得到曹军进展神速后被迫作出的决定。而樊城与襄阳仅有一水之隔,刘备拿下襄阳后也就立刻面临曹操数十万大军的围困。以刘备的军力想要挡住曹操,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因此,从军事的角度而言,诸葛亮的这个建议无疑会使刘备陷入绝境。

刘备尽管在角逐中原期间屡战屡败,但对于自我保护一向很有心得。面临重大危机之前,刘备总会想好自己的退路,这也要是他几度濒临绝境而黯然脱险的重要原因。作为诸葛亮而言,刚刚从隆中的茅庐中出来,没有任何的施展经验,考虑问题并不全面。幸好刘备非常老道,看出了这个建议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因此才对诸葛亮的这个建议弃之不用。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