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有人向曹丕献上灭吴疲蜀之计,为何被贾诩司马懿否决?

刘备伐吴,有人向曹丕献上灭吴疲蜀之计,为何被贾诩司马懿否决?

得知曹魏不会自己抄后路的孙权,大举增兵驰援陆逊,使原本兵力占优(五万对四万)的陆逊有了坚持下去的底气,吴蜀双方在夷陵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拉锯战:"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

刘备率领四万兵马伐吴,孙权派陆逊带领五万大军迎战。夷陵之战,东吴属于优势兵力以逸待劳,通过持久战拖垮了劳师远征的刘备。可不是像《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书生大将陆逊以弱胜强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歼灭蜀军七十多万--这一点在《资治通鉴·卷六十九·魏纪一》中有明确的记载。

咱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夷陵之战双方有多少兵马,也不是曹魏蜀汉谁是正统,咱们要聊的话题是:当刘备伐吴吓得孙权手足无措的时候,有人向曹操献上灭吴疲蜀之计,为何被贾诩和司马懿否决?如果贾诩司马懿不反对,刘晔的联刘灭吴之计,能否结束三国乱局?

综合《资治通鉴》《三国志》和《晋书·宣帝纪》的记载,我们可以还原黄初二年在曹魏朝廷发生了怎样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双方三个人,分别是太尉、魏寿乡侯贾诩,侍中、尚书仆射、安国乡侯司马懿,侍中、关内侯刘晔。

笔者曾经说过,孙权就是个能惹事儿不能平事儿的家伙,袭杀关羽窃取荆州还没高兴多久,刘备就带领四万人马杀了过来。面对劳师远征的四万蜀汉军队,孙权居然被吓懵了:"遣使求和于汉。 "

诸葛瑾称汉献帝刘协为先帝,等于已经承认了刘备的正统地位,暗示刘备应该有先有后,也就是先灭魏,然后再琢磨咋处理孙权。

东吴君臣互相猜忌的时候,曹丕的朝廷上也在吵架,收到孙权求救的鸡毛信大家就开始吵,吵得曹丕一个头两个大。

人老精马老滑,兔子老了鹰难拿。贾诩这个人越老越圆滑,他才不想再动干戈打破自己的安逸生活--位列三公,位极人臣,打赢了对贾诩没什么好处,打输了他这个太尉就要负责任。

曹丕沉吟不语,曾经预言刘备必然替关羽报仇伐吴的侍中、关内侯刘晔站了出来,提出了连刘灭吴之计:"现在虽然说是天下三分,但是咱们占据着十分之八的土地,刘备孙权不过是割据一州 的小军阀而已,现在他们起了内讧,正是我们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

刘晔的计谋,说白了就是灭吴疲蜀,曹魏坐收卞庄刺虎之利:刘备即使灭了吴国,自己也会折损大半,这时候给不给他一半地盘都行。如果条件允许,咱们可以一鼓作气把刘备也吞掉。

刘晔分析得头头是道,毒士贾诩也无话可说,但是号称三国城府最深的司马懿站了出来,他支持贾诩而反对刘晔:"咱们应该接受孙权的投降,因为这时候孙权已经走投无路,只好真心归附(此其欲自结之时也),而且孙权绝对不敢表里不一忽悠咱们(必不敢为患)。如果我们乘人之危攻打东吴,恐怕其他军阀就不敢纳款输诚了。"

看了刘晔贾诩司马懿三人的争论,让人不禁有些纳闷:精致利己主义者毒士贾诩,鹰视狼顾的冢虎司马懿,咋忽然变得这么大义凛然了?

咱们前面说过,争论的时候,刘晔是侍中、关内侯,而他的对手,贾诩是太尉、魏寿乡侯,司马懿是侍中、尚书仆射、安国乡侯,官大一级压死人,刘晔跟这二位相比,可谓人微言轻。

刘备把陆逊从秭归赶走,并在那里建立了指挥中心,准备一鼓作气拿下东吴。

劳师远征的刘备只有四万多人,粮草运输也很困难,最终被陆逊拖垮--刘备后来都拉肚子了,可见士卒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去。

夷陵之战后,刘备元气大伤,孙权也挺不好受,曹丕这时候才想起来趁火打劫,但是为时已晚:孙权听说曹军有异动,马上再次向刘备求和并达成了休战协议,曹丕也丧失了灭吴的最佳时机。

复述完曹魏朝廷上的争论,咱们就该提出问题了:以贾诩之目光毒辣,以司马懿之老谋深算,他们就看不出孙刘死磕,正是灭掉吴国的大好时机吗?他们反对连刘灭吴,到底是何居心?

这里笔者抛砖引玉,先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贾诩固然是老迈不想多事,司马懿可能是觉得自己羽翼未丰,还需要养寇自重,万一曹丕真灭了吴国并一鼓作气攻进西川,他可能就没有机会三马食槽了。

侍中刘晔的目的,似乎也值得玩味:刘晔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嫡系子孙,是如假包换的"汉室宗亲",他建议曹丕联刘灭吴,有没有帮刘备一把的意思?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