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细胞是什么?

中性细胞是什么?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

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

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

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

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两万五千亿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来源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

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

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

结构特点

为数量最多的白细胞。

占白细胞50-70%,细胞直径10-12µm。

核呈深染的弯曲杆状(马蹄铁形)或分叶状,分叶核一般为2~5叶,叶间有纤细的缩窄

部相连,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

核的叶数与细胞在血流中停留的时间成正变。

当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大量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左移;若4~5叶枝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表明骨髓的造血功能发生障碍。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呈浅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颗粒,其中浅紫色的为嗜天青颗粒,浅红色的为特殊颗粒.嗜天青颗粒约占颗粒总数的 20%,电镜下颗粒较大,直径 0.6~0.7µm,呈圆形或椭圆形,电子密度较高。

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和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等,能消化吞噬的细菌和异物。

特殊颗粒约占颗粒总数的 80%,电镜下颗粒较小,直径 0.3~0.4µ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图片04:中性粒细胞的超微结构]。

特殊颗粒是一种分泌颗粒,内含溶菌酶、吞噬素等,吞噬素也称防御素,具有杀菌作用。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起重要的防御作用。

其吞噬对象以细菌为主,也吞噬异物。

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处理了大量细菌后,自身也死亡,成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约停留6~8小时,然后离开,在结缔组织中存活2~3天。

作用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

由于它们是借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

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

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

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能释放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进一步生成一组旁分泌激素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这类物质对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有明显的作用,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并影响血液凝固。

生理学变异

⒈升高 婴儿约升高220%(皮质激素、肾上腺治疗),用力、艰苦的锻炼约升高40%,妇女妊娠约升高

23%,吸烟约升高18%,昼夜委律晚上约升高14%,黄体期约升高9%; ⒉降低 4-14岁儿童约降低11%,月经期约降低15%,绝经约降低18%,黑色人种约低40%; 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比早晨高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高温、严寒、饱餐、淋浴后、妊娠后期、分娩时也增高。

病理学变异

⒈增加 见于骨髓增殖综合症、细菌感染、某些寄生虫病、组织局部缺血或坏死、癌和何杰金氏病、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后、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炎症综合性、变态反应和各种中毒。

⒉减少 骨髓发育不全、骨髓入侵(成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的造白细胞组织增生、部分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感染、伤寒、副作寒、某些寄生虫病(疟疾、黑热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瓦尔登斯特伦病、多发性骨髓瘤、费尔提综合征、贫血(缺铁、缺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放射线(如:定位治疗)、粒细胞缺乏症(中毒:匹拉咪痛、吩噻嗪、保泰松、抗甲状腺药等;免疫-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全身性疾病)。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