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贬牡丹是否确有其事?

武则天贬牡丹是否确有其事?

武则天贬牡丹是假的。

传说武则天做皇帝时,有一年冬天,到后花园看到园内一片凋零肃杀之状,毫无生机,她便想,要是一夜之间,百花齐放,岂不美哉。于是她对百花下旨第二天必须全园绽放。

次日,大雪纷扬,但众花仙还是不敢违命,五颜六色的花朵顶风冒雪开放,唯有牡丹,不但没开雀族花,连绿叶都没发一片。于是,武则天下令把牡丹贬到洛阳去。可牡丹一到洛阳,便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伍核女皇下令火烧牡丹,虽枝干已焦黑,但花朵盛开的却更加夺目。

牡丹由于其凛然正气和对权贵腔岁掘不低头的傲骨被尊为百花之王,虽然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只是艺术虚构,人民群众却借牡丹故事表达了中华民族不畏权贵、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武握纯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广为流传。《事物纪原》载:武后诏游上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明朝的小说家冯梦龙更把这一故事写得栩栩如生。

这牡丹乃花中之王,惟洛阳为天下第一。有姚黄、魏紫名色,一本价值五千。你道因何独盛于洛阳?只为昔日唐朝有个武则天皇后,于冬日之间,要游上苑,写出四句诏来,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不想武则天原是应运之主。百花不敢违命,一夜发蕊开花。次日驾幸上苑,只见千红万紫,芳菲满目,单有牡丹花有些志气,不肯奉承女主幸臣,要一根叶儿也没有。则天大怒,遂贬于洛阳。故此洛阳牡丹冠于天下。

武则天贬牡丹是否确有其事?诗倒是真有,故事纯属虚构。

此诗为《腊日宣诏幸上苑》,确系武则天所作,被收录在《全唐诗》中。此诗写于691年,已是武则天在洛阳建立“大周”的第二年。怎么会有牡丹“贬于洛阳”段枯咐?

而且,武则天写此诗也并非真要花开,而是借此事树其天子权威的。

不错,武则天是从长安来到洛阳的。但她对洛阳甚有好感,对长安甚为厌恶。据考,武则天在洛阳被唐太宗初幸,之后才成武才人。唐高宗继位,立武氏为后,武后令人斩去原王皇后和萧淑妃手足,投入酒缸,数月而死。此后,“武后惊惧,多次梦见二人被发沥血的惨相”,故力劝高宗迁都洛阳,自己则终身不回长安。

武则天在洛阳大力倡导种植牡丹。舒元舆《牡丹赋》说:“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这是说,武则天把自己家乡的牡丹移植于洛阳。那么,武则天把长安的牡丹带到洛阳也不足为奇。

“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这是古人公论。而古人更有公论,在洛阳栽培牡丹的始作佣者是隋炀帝。

“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隋帝栽培牡丹真是高起点、大手笔。一辟地,就是二百里,快从洛阳到郑州了。据说,移植牡丹时,隋帝败迅还亲自过问。当闻听花工说此花叫木芍药时,认为太俗太土,极为不满。当即下令叫隋朝花。这隋朝花当然是隋朝的代表,国色也,国花也。

“唐则天已后”,开元盛世至。洛阳牡丹的发扬光大者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唐玄宗迁都洛阳,此后20年,在洛阳度过11年。唐玄宗、杨贵妃与牡丹的故事甚多,最著名的莫过于沉香亭赏牡丹、“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醉写《清平调词三首》。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