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于禁带领三万大军投降关羽,但是关羽为什么不用

历史上于禁带领三万大军投降关羽,但是关羽为什么不用

关羽率领荆州军得胜,这一战他抓住了曹魏的左将军,假节钺于禁,还俘获了三万精兵。但是他大胜之后却并没有多高兴。因为投降的这三万人是个大麻烦,这哪是三万个人这是三万张嘴啊!荆州虽然富庶,但是供养本地庞大的军队都显得不够。更别说这三万个只吃不干,嗷嗷待哺的俘虏了。

而且更糟的是这三万俘虏还不是光喂饭就行的,还得派人管着他们。这可又要分出一部分兵力。天见可怜,他关羽以弱击强,兵力本就捉襟见肘。还得两面作战,派兵防备着东吴那群虎视眈眈的龟孙。再分兵去管俘虏,那他怎么去打开曹仁这样能征善战的将军?

似乎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可以解决他的问题,用他于禁不就行了吗?这样兵力不就充足了!那么关羽为什么不用他于禁呢?

首先于禁投降心有不甘,如果关羽用他可能阵前反戈一击。因为关羽打败他说倒底有点取巧,没有堂堂正正的打败他。只是因为连月大雨,才导致他的七军被淹,关羽只是抓住了有利时机。这样没有被打服的人,就像没有被驯服的老虎一样,时时刻刻想着报仇雪恨,而不是为新主服务。

其次于禁仍然对曹魏忠心耿耿。于禁投降并不是说他就背叛了曹操,在当时的情形下,继续作战其实是没有办法改变大局的。如果继续打仗,那么也只能是白白的耗费士卒的生命。他于禁把他们从老家带出来,就要对他们负责。

如果关羽敢临阵用于禁,那么于禁背叛关羽是没有什么心理压力的。曹操对他恩重如山,他性格刚毅,得罪了很多人,全靠曹操赏识力排众议,才担大任。成为曹魏军方唯一的外姓假节钺。他投降经历了很大的心理权衡,如果有可以改过的机会他一定不会放过。

再次关羽性格骄傲,最重忠义。像于禁这样屈膝投降的人,他是最看不起的。而且于禁之前在人们面前的形象是威严毅重。他以严治军,从不徇私舞弊,坚守法度,所以部下和旁人都害怕他。很难想像这样一个人会卑躬曲膝,摇尾乞怜。

所以曹操知道于禁投降后,哀叹良久,说:"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这样就不只是没有骨气了,而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别人一套,对自己一套。反而像是一个欺世盗名的小人,这样的人关羽自然更加看不起。

再次当时三国的大环境已经变了。三国初期是群雄并起,大家都在抢土地,抢资源,抢人口。因为竞争激烈,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就很强烈。这个时候招降纳叛,把敌人的将领纳为己用是明智之举,忠诚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到了三国后期,土地和疆域已经基本定型,国家也只剩下三个。

这个时候就要强调忠诚的重要性,因为对于一个大国来说,人才它已经基本不缺了,它更缺得是忠心。所以于禁投降,对于蜀汉来说并不会如获至宝,把他的才能当回事。反而会更觉得他这是不忠不义之举。

最后于禁帐下的将士都是魏地的人。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在曹魏境内,他们投降也就算了,毕竟只是小角色,但是如果还帮关羽进攻魏军。那么魏国会怎么对待他们的妻子儿女?老曹可不会和刘备一样心慈手软。

而且古代从军多是父兄子弟,乡里亲戚一起去。要驱使于禁手下将士打他们的父兄,同乡,亲戚?搞不好还会被对面喊几句话策反。

总而言之,把刚投降的于禁和曹兵马上用上并不现实。最起码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洗脑,还要打散原有编制,把降兵编入自家军队之中,再加上一段时间的磨合。这才能做到最基本的收降。但是当时战争还没有打完,而且战机瞬息万变,根本没有时去做这些事情。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把降军通通杀光,但是蜀汉以仁立国,关羽忠义为先。如果杀光俘虏那么国名与将名都会付之一炬。这也不符合关羽的本性,他素来爱护士卒,爱惜百姓,不像其它将领一样视人命如草芥。他是一个骄傲之人,他觉得他不需要违背自己的本心,也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去克服困难。所以他也不需要冒风险去信任一个降将,他相信他行。

你是如何看待关羽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