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如何划分等级的每种破坏程度各是怎样

地震是如何划分等级的每种破坏程度各是怎样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

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表较普遍。

此外还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

中国采用12度表。

地震的大小常用震级来表示。

震级是根据地震时放出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地震放出能量的多少用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的方法测定。

一般地,小于3级的地震,人们难以感觉出来,称为微震;3—5级地震人能感觉出来,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便能造成各种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或强烈地震。

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 ,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首页